中国禅宗所追求的明心证悟,同样指的是这个本不生灭的如来藏心。我们举宋朝 圆悟佛果禅师的开示,来作为证明。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14中说:『佛祖以神道设教,唯务明心达本。况人人具足、各各圆成,但以迷妄,背此本心,流转诸趣,枉受轮回。而其根本初无增减,诸佛以为一大事因缘而出,盖为此也。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
如何发起欲界定及欲界的未到地定。当有情在人间修行,并熏修禅定的功夫以后,一般而言,如果有善知识教导如何修禅定,以及自己肯下功夫去作,必然会发起禅定。然而在末法时代想要发起禅定很不容易,因为一般的大师们本身都没有禅定,更何况能教导人来修禅定及发起禅定?然而,有一法门能够让人获得动中定,也就是在行住坐卧
于修证禅定之前,一定要事先了知世界悉檀的内容,这样子才不会在修证禅定的道路中走错了路。 可是,偏偏就是有人误会禅定修证的内容,像这样的人,不在少数。譬如有人主张:“打坐时,坐到没有妄想的时候就是证得无想定。”然而坐到没有语言文字且没有妄想的时候,本身处于离念灵知的意识状态中,仍然有妄想、仍然有分别,
修行者假使想要实证实相念佛的境界,就必须先要了解:要怎么样才能进入这个实相念佛的法门?又应该要如何才能不断的转进?也就是说,不管是功夫法门也好,或是知见法门也好,我们都必须依照著善知识所安排的次第,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,这样才能够辗转升进。 譬如我们以功夫法门来说,在参禅之前我们就先要学会看话
基本上,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,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蒲团上,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。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,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著,不许别人来打扰,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,其实这样叫作“定相”,是修定的一种表相。透过这样的定相,我们应用一些方法,譬如说数息法、观心法、观念的起处,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
实证实相念佛的菩萨,他完全明白了禅与定之间的差别。对于一个已经明心见性的菩萨来说,定的功夫他已经锻炼起来了,参禅的过程他也已经体验过了,所以他对于修禅与修定之间有什么差别完全了然于胸,没有丝毫的疑惑。譬如说,当有人以持咒或者是持佛名号、数息或者是修止观种种方法,把它当作修禅来修的时候,这一位菩萨
修定并不是仅仅在静中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就可以了,而主要是应该要在动中修学“正念相续”的功夫。 那到底什么才是“正念相续”的功夫呢?所谓“正念相续”,并不是说在心里面保持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的状态,就可以叫作“正念相续”,而是要有一个清净的念存在。譬如说我们是体验真如的念,或者是眼见佛性的念,甚至
虽然说“非定不禅”,也就是说假使没有相当的定力,绝对是不可能开悟明心、眼见佛性的。但是六祖慧能大师却也告诉我们:“唯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”(《六祖坛经》卷一)。 这个意思是说,佛法的修证还是以能够开悟明心、眼见佛性最重要,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禅定解脱的境界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真正的解脱是要靠智慧去断
散乱心的种类 我们略谈了九住心,虽然大概知道修定的过程,但是还是会有妄念,会分散忆佛或者安住于一境的定心,那要如何看待呢?在心如果散乱的状况下,我们就没有办法止静;当我们打著妄想,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的忆佛,那么这个散乱会有哪些样状呢?我们来藉著 无著菩萨的分类,略为了解一下。 无著菩萨他把修
念佛法门还有观想念佛,观想就是修学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十六观。这十六观里面--前面的十三观是观想。可是在第八观之前不能叫做“念佛三昧”只能称为“观想三昧”,一直要到能够观想佛、观想菩萨观想成功了,这个时候才叫念佛三昧。可是这样观想念佛还是有相的,所以他是有相的观想念佛三昧。 以上这些有相的念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