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的层次
念佛法门还有观想念佛,观想就是修学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所说的十六观。这十六观里面--前面的十三观是观想。可是在第八观之前不能叫做“念佛三昧”只能称为“观想三昧”,一直要到能够观想佛、观想菩萨观想成功了,这个时候才叫念佛三昧。可是这样观想念佛还是有相的,所以他是有相的观想念佛三昧。
以上这些有相的念佛,不论是持名念佛,或者是说观想念佛,都是一心系念著报身佛、应化身佛祂的种种依正庄严,还有种种的功德。那么以 阿弥陀佛来讲,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是什么?
所谓“依”是指 阿弥陀佛所依的国土,也就是极乐世界的极乐国土。《阿弥陀经》上说: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、七重罗网、七重行树,这些都是种种珍宝、四宝周匝围绕,因为这样才称为极乐。又说极乐世界有七宝池,有八功德水。这七宝池里面,池底是以金沙所铺,池中还有种种的莲花,这些莲花大的像车轮一般,而且有种种的妙色,所谓青色青光、黄色黄光等等,并且是微妙香洁。这是经中说明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它的庄严。依正庄严--依:是佛土,
正:是诸佛相好之身。像 阿弥陀佛,我们常听到的说:“阿弥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无等伦,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。”这个都是在说明 阿弥陀佛相好之身,一般净土的学人都很清楚。另外,比如说 释迦牟尼佛的报身 卢舍那佛,说祂有三十二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而且是最极究竟的三十二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。没有其他的阿罗汉,没有其他的佛弟子,能够有这样子的三十二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唯除诸佛。另外说佛的种种功德:譬如像 释迦牟尼佛祂是大慈大悲,祂是福智圆满,祂是福慧两足尊--具足了智慧,具足了福德。修学到这边这样子不断的依佛的种种功德去思惟、去忆念,然后伴随著的念佛法门。
那另外还有人是修忆佛念佛,这个就是《楞严经》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〉所说的“忆佛、念佛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”--《楞严经》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〉。这个人呢,通常他是具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能够去深入的思惟念佛法门,而且能够知道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念佛的层次。虽然说他是主修念佛法门,可是他也知道这个定要如何来修,也能够摄取这个修定的知见,知道说这个定就是要制心一处要净念相续,也就是要一念相续。因为净土法门以及修定法门的那个基本知见他都已经具备了,所以在精进不断的修学过程中,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到达忆佛念佛念佛的层次了--心中忆佛的念。他是具备了种种的善根福德,具备了慧以及定的知见,然后不以有相的这样子来忆念著佛,成为了忆佛想佛的忆佛。那么他自己了知,必须依著这个方法去修学念佛,这个才是真实念佛。这样的人如果能够进而修学忆念拜佛,那么就可以很容易的再把这个念佛法门,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,那么动静当中都能够有“忆佛想佛念佛”的功夫,这样子能够一心系缘于他所念的佛,心不散乱,忆念相续不断。一旦能够修成这样的念佛法门,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,时时的保持著这样的功夫,这种人他不只是对于自己有信心,那他也对三宝生起信心了--表示佛所说、菩萨所说,真实不虚!
然后忆佛想佛念佛三昧修学成功了,突然心里面会有一个怀疑,怀疑说我在念佛,那佛祂究竟是什么?我又是什么呢?那这样一个心里面起这样一个疑之后呢,整个人好像东西南北分不清楚,完全就是在这个疑里面、这个困惑当中,那这个就会体究念佛,就是体究念佛。突然有一天一念相应了,他知道“我”是什么了,知道弥陀是什么了,他很清楚的这样的了知了。这个一念相应就是禅宗的明心开悟,这个境界我们称为果地的念佛,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。但是这样的人落在空的一边,还没有究竟圆满,所以不能叫作实相念佛。因为实相是非有也非无,也就是说这个实相,祂不是无相也不是有相,所以只说祂无相那就落在空的一边,不叫作实相。那么了知这个道理之后,又会进一步地去开始探究,开始体究,终有一天一念相应,他就看见了佛性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见自性弥陀。亲见自性弥陀之后,这个时候是空也是有,是有也是空。那么从此之后念佛,才叫作实相念佛,这就是真正而圆满的念佛三昧,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,并且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第九观所说的念佛三昧。不落空、有两边,是有也是空,从此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,那这就是真正而圆满的念佛三昧。
以上我们大略地说明了念佛的不同层次。所以持名念佛的人,不要批评忆佛想佛念佛不是念佛,实相念佛的人也不要批评持名念佛的人说那不叫念佛,其实这些统统都是念佛,只是层次有所差别而已。所以说念佛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缘、自己修学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互相攻击、互相的批评、互相的排斥。那么已经有实相念佛的,有因缘就帮对方拉一把,有因缘就告诉还在持佛名号的告诉他念佛是可以转折的,没有因缘那就算了,不需要互相的排斥、互相的批评。
在这边,我们也要藉这个机会,要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这些学佛人,要告诉他们:其实修学净土也要具有动中的功夫。一般人心里面总想,修学念佛法门,修学净土,就是只要持名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”这样子持名唱诵不断,将来就可以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,认为修学净土,就只要这样就好。其实修学念佛法门,也要动中的功夫啊!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?
因为修学念佛法门,想要求生诸佛净土。好比说修学这个念佛法门,念 阿弥陀佛,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,这样才能够往生到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。那么要能够锻炼到心不颠倒的这样的功夫呢,就必须要训练平常在念佛的时候能够达到一心不乱。那么要能够训练平时念佛一心不乱,能够一心不乱,假设说没有更殊胜的法门,当然就是老实的持名念佛嘛!假设说有更殊胜于持名念佛法门,而且有那个因缘有那个机会可以听闻到了--能够听到人家的解说或者是看到这样的书上的说明,那么当然就应该要去求这个更殊胜的念佛法门。譬如前面说过,透过忆佛想佛忆念拜佛的训练,能够很容易就能够成就这动中的功夫。透过忆佛想佛忆念拜佛的训练,不管是在动中、在静中,都能够念佛,不管在动中、在静中,这个一心系缘于所念的佛的这个心不散乱,这样子成就这个功夫之后,将来往生净土,当然一定没有问题。再者要说明的是说要往生净土,当然要求品位高上啊!那么要求品位高上,当然就是要让自己的忆佛想佛念佛功夫能够增上,能够增上之后,就能够有因缘能够达到实相念佛,那么极乐净土的品位当然就高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