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说,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 要学般若禅,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?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: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,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,这样子他才不会堕入了我见当中。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,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;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
接下来,我们再从本质的不同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 我们先来看《六祖坛经》卷一:『祖知悟本性,谓惠能曰:「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」』当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得本性以后,他就对惠能说『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』。也就是说: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,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,那么你学任何法,对于佛法、佛菩提道来讲
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 我们来看看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,我先把这一段公案念一遍,再来作说明: 【开元中有沙门道一,住传法院,常日坐禅。师知是法器,往问曰:『大德坐禅图什么?』一曰:『图作佛。』师乃取一砖,于彼庵前石上磨。一曰:『师作什么?』师曰:『磨作镜。』一曰:『磨砖岂得成镜耶
会有提出这个题目,是因为有些人可能会认为,我们现在的科技非常的进步,特别现在的天文学、物理学,是以前古代的人类所不能企及的。有些人就认为,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——那个时候 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,那是一个古老的宗教,这古老的宗教一定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。所以就会产生一个疑惑:现在的科学所说的,与佛法所谈
第一个重点,《心经》的真义到底是什么?第二个重点,玄奘菩萨所悟的心,是不是《心经》所开示的心?第三个重点,世尊在三次转琺綸当中,所开示的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,都是指同一个心,只是在不同的修行阶位有不同的名称。首先谈第一个重点,《心经》的真义到底是什么?《心经》是为佛门出家人早课必须唱诵的一部经,也是脍
读诵大乘---大乘佛法中无论念佛法门或参禅,一切法门都有个共同点---一定不离菩萨道,最后终究要成佛。读诵大乘之「读」,是阅读并了解大乘经典。「诵」是课诵,一方面藉由课诵增加定力;一方面藉课诵产生智慧。读诵大乘,就是要念佛人知道大乘佛法的根本义理。求生极乐世界是大乘经典所说的法,不相信大乘经典所说的
《大寶積經》卷111:「 復次童女!菩薩成就八種法故,於生死中無有疲倦。何等為八?一者善根廣大故,二者觀察眾生故,三者常得見佛修供養故,四者得見無量諸佛剎故,五者常求佛智故,六者了知生死猶如夢故,七者於殊勝法無怯弱故,八者觀察前際及以後際如實際故。」 爾時世尊[2]重說偈言: 「若諸行道者, 修善
《大寶積經》卷111:「 復次童女!菩薩成就八種法故,摧伏魔怨。何等為八?一者入於性空,二者信於無相,三者信於無願,四者了知無作,五者內無疑惑,六者忍於無生,七者決了無性,八者於一切法方便觀察不壞於如。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: 「於空無相及無願, 得三解脫降魔怨。 有為無為無二相, 證於無生得解脫
好比说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使用镜子,我们都知道,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实在的。但是动物学家拿猴子来作实验,结果猴子看到镜子中的影像,其实那个影像是自己,它看到镜子中的影像,结果张牙舞爪,要跟镜子中的那个影像,好像要跟它打架。拿著香蕉的猴子看到镜子中那一只猴子手上拿著香蕉,它竟然把自己香蕉丢掉,要跟镜子中的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