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负重的鸠摩罗什法师
鸠摩罗什法师生活在公元344年到413年之间,他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佛教在佛经翻译的成就上,最重要的两位大师之一,另一位则是玄奘法师。如果就影响中国佛教徒的广度上,罗什法师甚至超越了玄奘法师,可以称得上是与佛弟子结缘最多、最广的一位译经法师。
我们先简单地来说一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生平,有关他的故事在坊间非常的多、也很详细,他的名字鸠摩罗什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叫作童寿,也就是期许他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老人的德行。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父亲叫作鸠摩罗炎,出生在中印度的官宦之家,也就是刹帝利种姓;依印度当时的种姓制度,这个家族是可以世袭官位的。可是罗炎不愿意做官,他比较喜欢云游访师学道,于是就各处的去游学参访;他到了龟兹国,也就是现在新疆库页附近;国王呢,听说从印度来了名人,就请他到宫里头去接受供养,国王相谈甚欢,就把王妹耆婆许配给罗炎,后来生下了鸠摩罗什。比较特殊的是在耆婆怀孕期间,耆婆本来不懂印度的梵语,可是怀鸠摩罗什的时候,竟然忽然会了印度语,而且辩才无碍、智慧大增、能听又能说;所以当时有一位罗汉听到了,就说:『喔!这个肚里的小孩,可不是普通人,一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。』耆婆常常和一些王室的女子去雀梨寺听经,当时贵族去听听佛经是一种流行的时尚,但是耆婆却听得非常有心得。在罗什七岁的时候,母亲耆婆在经过一番家庭革命之后,终于得到了丈夫的同意而出家,这个时候,小鸠摩罗什才七岁;母亲出家时,小罗什也随著母亲一同出家。记载上说:『小罗什的头有一点扁。』这是依据西域的风俗,孩子出生以后以后脑扁平为美,这个习俗也流传进入我们老一辈的满族文化,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他睡硬枕头,让他的后脑扁平,满族话里叫作睡扁头。
传说小罗什出家以后,一天就可以背诵经典三万六千个字,几乎是宿值聪慧、过目不忘,所以他很快的就把二乘经典都学完了;然后继续学习世间的五明,像是医方明、工巧明、声明等等,他都非常的熟悉;尔后就随著母亲四处参访学习大乘佛法,渐渐的在印度出名了。他的个性随和不拘小节,譬如:小罗什在沙勒国的时候,记载上说他:【为性率达,不厉小检,修行者颇共疑之,然什自得于心,未尝介意。】(《高僧传》卷二)意思是说:他的个性是一个自求修行,不太去在意别人的眼光,一个很豁达的修行人。后来他在温宿国论法无碍,于是名声远扬,被龟兹国王──也就是他的舅舅迎请回国;回国以后,他广说诸经,四远宗仰莫之能抗。是说他大演佛法事业。
当时有一位王女,名叫作阿竭耶末帝,博览群经,擅长禅要,说是已经证得了二果;听闻罗什说法欢喜踊跃,于是设下了大的法会,恭请罗什开讲大乘方等诸经玄奥的法义。罗什教导这一位王女去厘清诸法皆空而无我,为王女详细地地讲述了五阴十八界乃是假名非实这样的法义;当时法会中的听者们,听到了罗什讲法都感到悲伤追悼,悔恨自己不能够早一点听闻到这些佛法的道理,体悟得太晚了。所以,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,到底这一位阿竭耶末帝王女之前有没有证果呢?在这个时候罗什尚未满二十岁,所以说他是宿值聪慧并不为过;到了二十岁的时候,罗什虽然身在王宫,但是正式受持了比丘戒,跟从卑摩罗叉法师学《十诵律》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当罗什在龟兹国弘法时,他初出家时所跟随的小乘师父蒲达多,在这个时候到了龟兹国来了,于是国王和鸠摩罗什一起出去迎接蒲达多法师的到来,并且罗什请师父与自己共住在一起,为师父说《德女所问经》──也就是德女所请问的大乘佛教的道理;用这个方法来度师父,由二乘法进入到大乘的实相法门。经讲完了,他的师父仍然无法体悟罗什的用意,就问他:『你觉得大乘的佛法有什么好处吗?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?你舍弃了小乘而改学大乘,大乘的教义不就是讲空而已吗?空就是什么都没有,既然什么都没有,那你学它有什么用呢?所谓的空,就是本来就已经都空了嘛!那又何必要学呢?』鸠摩罗什回答师父说:『这个空里边才能够有「有」,真空里面有妙有,空中里面才有妙有;妙有里面也就是真空。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彻底的佛法,不像您教我的二乘法有那么多的名相之学,太过于拘谨反而得不到解脱。』师父蒲达多就说:『啊!我用一个譬喻说给你听吧!譬如有一个痴狂的人,请了织布的工匠来给他织绵布,织好了一匹布,他一看就说织得太粗了。重织!这个工匠呢就只好又织一匹更细的布,就这样子最后织了很多次,可是这个痴人还是不满意,总是说:「这还是太粗。」最后织布的工匠干脆用手指著虚空,对这个愚痴人说:「织好了!织好了!你看!这是最细的绵布,就在虚空当中,你看到了吗?」愚痴人看了一下,就说:「没有啊!虚空中没有绵布啊!」工匠就说:「有啊!有啊!虚空中的绵布是世界上最精最细的,因为它太微细了,所以连我这个工匠,尚且不能以我的肉眼得见,至于你呢!当然是看不见啦!」愚痴人一听,认为说:「喔!绵布已经在虚空了。」于是就赏给工匠很多的钱。所以其他织布的工人也跟著用这种方法,来骗这个愚痴人;每个人都说:「我的绵布是世界上最细的,它就在虚空中。」所以愚痴人又给出了很多的钱,左一个、右一个,都是这样来骗钱的。所以徒弟呀!你所说的大乘法,说一切皆空,说空里边才有妙有;但是你却看不见那个妙有,因为根本没有那个妙有,那是骗人的。跟这个比喻是一样的,空就已经空了,根本就没有什么妙有。』也就是说,蒲达多认为佛法都是一样的,就是断灭了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就叫作空;既然已经空了,又哪里来的妙有呢?大乘佛法中所谓的真如妙有,完全是想象出来的、是骗人的,所以大乘佛法只是在那一边画蛇添足罢了!因为法界中根本没有那个真如妙有啦!
鸠摩罗什就回答师父说:『不!不是您所想象的那样的,真如本源是众生真实的所依,也是真实可证的,并不是虚妄想像出来的。』于是就对师父说了很多大乘的妙理,就这样子师徒之间来来回回讨论了一个多月,罗什也传授了师父一个多月,最后终于让蒲达多心开意解,了解到大乘的教法真实不虚;这时候,师父在罗什的帮忙之下,终于明白了大乘真空妙有的道理了。自己知道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,所以蒲达多就说:『感谢您教导我真实佛法的道理,从现在开始我要拜你作师父了。』鸠摩罗什回答说:『不可以!以前我拜你作师父,你现在不可以又拜我作师父。』蒲达多说:『不!我是你的小乘师父,而你是我的大乘师父;各有其师,各有其乘,应该是要这样子的。』他这样一讲,鸠摩罗什法师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,就收他的师父作徒弟了。……
鸠摩罗什法师在西域龟兹国大弘佛法盛名远播,也传到了中国,当时前秦国王符坚听到了,就叫大将吕光带领了七万兵马,去把这一件龟兹国宝,也就是罗什法师给抢来中国;其实罗什法师早就知道自己与震旦中国有缘,而且他如果来中国弘法则大乘佛法就会大兴于中国。但是这样的缘却对自己会不利,只是菩萨一心为众生不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。当吕光带兵攻来的时候,此时罗什就劝龟兹王不要和吕光作战,但国王不接受、不愿意求和。公元384年7月吕光带兵攻入龟兹,国王被杀,吕光就另立了国王的弟弟为新任的龟兹国王;此时吕光俘获了鸠摩罗什带著他回中国。因为吕光本身不信奉佛法,看到罗什年纪轻轻的不会有什么修行,所以一路上对罗什法师多加羞辱;例如强迫婚配龟兹王之女、强迫罗什饮酒坏戒等等。罗什法师为了能在中原广弘佛法,所以对这一切都逆来顺受,一直到了吕光因为不听罗什的劝告,导致数千将士被水淹死后,才稍稍地改变了对罗什的态度。大军行到高昌,也就是现在新强的吐鲁番,苻坚在淝水之战兵败消息传来;到了凉州,也就是甘肃武威,吕光又听说苻坚被姚苌篡位,所以吕光干脆就地自己建国称王,也就是后凉。罗什也就这样子被留在凉州了,而且一待就是十七年;这十七年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,唯一安慰的是他不但学会了汉语,而且对于中文有了甚深的研究,甚至在文学上修辞遣字的造诣,还远远地超过了一般中国的读书人。
公元401年罗什已经五十七岁了,中原名僧道安法师的高徒僧肇,因为道安呢在生前就很仰慕罗什,所以僧肇不远千里来亲近罗什法师,日后僧肇成为帮助罗什翻译经典的左右手。在中原姚苌病死之后,长子姚兴即位,与父亲不同,他是一个被后人称道的明君,更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;姚兴出兵灭了吕氏政权,终于请回了鸠摩罗什大师。在公元401年十二月二十日的这一天,罗什法师终于来到了长安,国王姚兴带领群臣亲自出城迎接,罗什到达长安的第五天就开始翻译佛经了。在长安一住就是十二年,总共翻译了佛经三百多卷,也就是平均一个月就有两、三卷,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的;几乎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佛经,泰半都是出自于罗什之手,这一点我们后面再来说。
当时,罗什法师得到了国王姚兴全力支持,在长安城北方逍遥园内,罗什之下有两千多名僧人在帮忙一起译经,现场一片对诵经典的嗡嗡的这个声响,大家遇到不能明解的地方,就往园内的西明阁去请教法师定夺;在西明阁内有时国王姚兴亲自加入译经的行列。国王手持旧的经典,罗什则拿著新的经典,两个人在逐一的对读经文来决定是否合适,有时两个人谈到高兴的地方,心会意解,不由得哈哈大笑;罗什与皇帝亲自译经,这也是极少数中国佛教史上的佳话。罗什除了译经更公开讲法,常有一千多个人听他说法,当时由国王姚兴领头,王公以下很多人都成为他的弟子,成为佛教的居士,一时蔚为风气。罗什法师身边有很多的助手帮忙他,其中最有名的像是僧肇、道生、道融、僧睿等等。
这一个时期,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:当时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,在庐山建立念佛莲社建东林寺倡导念佛法门,但是他对念佛三昧有所不明,听说罗什大师在长安,所以就写了信来请教有关于念佛三昧;罗什写信答复了慧远,说明念佛三昧定是怎么一回事。几个月后,又接到了慧远的回信再度的请教,两个人就这样书信往来,讨论来、讨论去直到罗什圆寂;后来慧远把这一些信合编为一本书,叫作《大乘大义章》。
所以当时的人,就把长安和庐山看作是中国佛教南北的两个中心。可以这样子说,在鸠摩罗什之前,二乘佛法与大乘佛法混合著进入了中国,一般的佛弟子其实很难弄清楚两者的差别;直到罗什法师之后,中国佛教内部才将大乘与二乘的佛法清楚地划分开来。由于他的翻译作品太有名了,一般人反而忽略了鸠摩罗什在佛法上精湛的修证,对于罗什法师依著自己证量所写的著作,也少有人专门来研究;简单地说一句,自古以来很少有人真正能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证境。我们可以这样子说,罗什依靠著自己在佛法上的证量,所以他翻译的作品才能转换成如此精确而深刻的中文佛法论述,甚至已经超过了梵文的原著了;很少人能够知道罗什法师在佛法上修证的程度,这一点在他生前似乎就已经有迹可循了。他曾经感慨地:【吾若著笔,作大乘《阿毗昙》,非迦旃延子比也。今在秦地,深识者寡,折翮于此,将何所论。唯为姚兴,著《实相论》二卷,并《维摩经》,兴奉之若神。】(《历朝释氏资鉴》卷二)就是说:『如果我鸠摩罗什拿起笔来写一部大乘的《阿毗昙》论典,以我现在的程度可不是佛世时候的迦旃延所能相比的了;现在在中国地方,少有人能赏识这种甚深的论典,我就像是小鸟折了羽毛,到了这般地步还能说什么呢?我只为国王姚兴写过两卷的《实相论》,国王将这两部论,与《维摩经》并列,供奉如神明。』
罗什法师在草堂寺讲经时期,国王姚兴因为太崇慕大师了,所以希望大师能在中国留下后裔,因此在半强迫的情况下,要求罗什法师婚配,甚至强迫赐女子十人予罗什;鸠摩罗什为了译经事业能够顺利,也为了中原佛教的发展顺遂,知道就如同多年前的预记,因为宿世因缘的缘故,来到中国会让自己的戒行受损,所以必须要牺牲个人的得失。最后他又再度地恢复了在家居士的身分,于是离开了寺院居住到世俗的房舍。当时罗什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了中国,到了姑臧,听说国王姚兴逼著徒弟成婚,叹息地说:『罗什啊!如同上好的锦缎,怎么可以把它扔到荆棘森林中呢?』其实这一切都是罗什大师为了佛教的大局,为了佛法在中国弘传顺利;因为菩萨必须勇于承担,不能因为菩萨个人的修行而伤害了佛教的弘传,所以必须要勇敢承受。事实上这样的行为,或者有违二乘的出家戒律;但是呢,反而是符合菩萨戒中的规定,也代表了罗什大师是一位真正依止菩萨戒的大乘菩萨。自古以来,许多的法师大德,秉持著二乘扁舟之心,未能真正的依止大乘菩萨戒,所以对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作为有著微言批评。正所谓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』!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?也可以晓得,即使是号称自己是大乘的佛弟子,这当中也少有人能真正明白大乘菩萨戒真实的意旨;所以也更能让人敬仰罗什法师的菩萨德行。
公元413年,罗什法师往生于长安,他生前曾经发过誓言:如果我所翻译的佛教经典没有谬误,那就让我的身子火化之后,舌头不烂坏。果然,在他去世火化以后,舌头没有化去,而成为了舌舍利;陕西草堂寺到现在还继续供奉著他的舌舍利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