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喜欢的译经大师--鸠摩罗什法师

我们再继续谈鸠摩罗什法师他的译经,对中国的佛教造成了什么深重长远的影响;以下我用同样是梵文翻译的学者,金克木老师所说的架构为大家说明。中国所翻译的佛教典籍内容的丰富,在全世界可属第一,汉译佛典数量庞大,它的影响所及呢,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和尚或不是和尚,信佛或不信佛,一句『『阿弥陀佛』,任凭是谁都晓得的,也都是人人在念的口头禅;在各种的小说、戏曲,和电影、电视剧中都会出现。在市井小民的心中,阿弥陀佛可是比释迦牟尼佛的名声还要大;其次,中国人常说佛菩萨、佛菩萨,比起佛来菩萨更是普遍地为大众所知晓;例如观世音菩萨是最有名的菩萨,家家户户的婆婆妈妈们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忠实信徒。所以古德用『家家观世音、户户阿弥陀』,来形容我们中小学老百姓的家庭。

民间最通俗的文学作品,像是《西游记》等等章回小说、戏曲,都为观世音菩萨作了大量的宣传;特别是在知识分子,尤其是士大夫的世界中,『禅』是最流行的佛教用语。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禅话,什么口头禅、野狐禅、参禅,成了流行的话语,连在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也会谈上两句禅语;知识分子之间专用口头语言、讲怪话、讲一些人们听不懂的话,然后笑著说:『这个就叫作禅机。』禅在中国变得如此的通行,究竟是怎么来的?还有在家的佛教徒称为居士,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,甚至有一位干脆把印度人的名字来当作是自己的别号,就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,外号叫摩诘,还自称是维摩居士;维摩诘就是这一位最有名的印度居士的名字。另外中文里面,像是病维摩、天女散花都是我们很常用的典故,这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?我们追溯一下中国人最喜欢的这一尊佛——阿弥陀佛,这一尊菩萨——观世音菩萨,这一位居士——维摩诘居士,以及这一个玄之又玄的禅,讨论它们的来源就可发现,这些和中国最流行的几个佛教宗派有著关系,而也都和鸠摩罗什有著密切的相联结。

为什么这样说呢?『家家阿弥陀』意思是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,它出自于《阿弥陀经》,这是净土宗的最主要的经典,这部经是罗什法师翻译的作品;『户户观世音』则是出自于《妙法莲华经》中的〈普门品〉,这是天台宗圆教最主要的经典,在中国也是读诵的人数最多的一部长篇佛经,甚至演变到信徒们对它一字一拜,念一个字就拜一次,这一部经也是出自于罗什法师的大作。中国的禅宗发展到后来几乎是等同净土宗,禅净双修被视作天经地义;除了净土宗的《阿弥陀经》,中国佛教中最大最重要的宗派——禅宗,它的主要经典是《金刚经》,还是出自于鸠摩罗什之手;至于那一位著名的大居士——维摩诘,则出自于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这是许多不想出家当和尚,又想成佛的知识分子,最喜欢读的佛经,这一部经的翻译者还是鸠摩罗什。几乎在中国佛弟子中最流行的几部经典,翻译者竟然都是同一人。

鸠摩罗什法师他在长安的工作其实只有十二年,但是却翻译了七十四部佛典,总共三百八十四卷,有些经典前后其实有好几个译本,但是罗什法师的译本总是最为流行;虽然他来自于西域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外,但是他中文的译文水平,远远地超出了由中国人自己所译的佛经。这是因为鸠摩罗什不但自己精通梵文、汉文、和西域的语言,具有广博的学识然后来从事翻译,并且又得到了国王的帮助,组成了一个大型的学术团队;帮助他的徒弟们都是一时的人才,像是道生、僧肇、僧睿、道融四大弟子,他的译场组织中有时甚至达到几百人之多。

中国从东汉开始翻译佛经,到这个时候已经超过了四百年,五世纪初正好达到了一个需要总结、整理的阶段,在西北的丝绸之路已经是交通频繁文化接触密切,翻译佛典的事业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成绩。在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史上,四、五世纪这个时候正值中国的南北朝以及印度的笈多王朝,这是一个佛教关键时期,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同时总结和传播两国当时重要的文化;单就翻译的本身来说,唐朝的玄奘法师可能超过了鸠摩罗什,前面提到的《阿弥陀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玄奘法师也都出过新的译本,并且将它改名以更贴近原著;例如《阿弥陀经》改成了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,《金刚经》成为《大般若经第九会》,《维摩经》成为《说无垢称经》。可是在文体上更为精准的玄奘译本,始终无法取代罗什的原译本;在社会上就这样子一直流行了下来,大家所喜欢的仍然是鸠摩罗什的译本,大众对于罗什的译本总是情有独钟,不论是饱读诗书的大儒,或者是不识之无的农村大妈,大家都有志一同的选择了罗什翻译的经文,作为自己终生的依靠。

在历史上,鸠摩罗什划分了中国的二乘与大乘佛法的分际,师承般若系列经典的三论宗也是由罗什的译文而演变出来的;他没有完成的常、乐、我、净三转法轮的经典,则由唐朝的玄奘法师给补上。当时中国的佛教翻译文献,全面地反映了印度佛教文献的发展,再加上许多现在被发现的原文本,以及其他语言的译本;我们可以这样子讲:当时中国的译经事业,几乎包括了古印度佛教文献发展的全部。

从之前提到的四部耳熟能详的经典,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来看看,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另外一些重要的书籍,例如《弥勒下生经》和《弥勒成佛经》,这个脉络是未来下生的弥勒佛,向佛弟子们介绍了未来的归依之处;除此之外,罗什也翻译戒律学,他翻译出《十诵律》,这是在当时印度最有势力的这个佛教部派,也就是小乘的说一切有部;《十诵律》就是这个部派所传出来的出家戒。还有像是《大庄严论经》和《杂譬喻经》,前者的作者是古印度的马鸣菩萨,但是印度历史上,出现了好几个叫作马鸣的作者;后者则是佛教的故事集。另外他的译作,还有像是后来影响中国佛学界至深至远的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,这些作品促使后来三论宗的产生;同一类的作品,还有说一切有部的《成实论》,促成了后来成实宗的出现;还有大小两部的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以及它们的注释书,也就是龙树菩萨的《大智度论》。鸠摩罗什法师也翻译了讲禅定的经典,像是《坐禅三昧经》、《禅秘要法经》、《禅法要解》;他所翻译的《金刚经》,更成为一千多年来,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琅琅上口、念个几句。

在思想方面,他的高徒道生法师,强烈地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一时顿悟的说法。传说这位佛教徒口中的生公,最出名的事迹就是『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』——他曾经说法说到能让顽石都点头。这些思想实际上唱和了后来禅宗里面顿悟的主张,由此可见鸠摩罗什是一个不拘宗派门户之见,胸怀整体佛教的修行人;由此也可以探寻佛教中所谓的宗派、所谓的哲学体系,究竟是怎么样出现的。虽然是同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佛法,但是后来怎么会弄到彼此对立而水火不容呢?

鸠摩罗什还翻译了佛教大祖师,像是马鸣、龙树、提婆的传记,也可以看出鸠摩罗什认为佛法的正宗,主要是龙树与提婆的传承;这一切都靠著他精湛的翻译佛经的功夫。翻译佛经它不只是仅仅语言、语法、词汇上的改变,也不仅仅是内容的问题,其中还牵扯到文体、文风、语言各种要素;它们最后的总和在文体中被呈现出来,而文体的发展又和文化的发展有著密切的相关。罗什法师的成功,很大一部分是肇因于他不仅仅通晓梵文、汉文,更因为长期生活的关系,融入了两个文化体系之中,所以他了解当时双方文体、文化的秘密,他知道汉民族的老百姓要的是什么;因此他能够水到渠成,由他和他的门徒们发展了汉语中书面语言的一种文体,起了很长远的影响。譬如说,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,被他翻译为观世音;而后来的学者认为应该更精准地翻译为观自在,这好像是鸠摩罗什弄错了;但是依照经验,罗什法师对于他认为的神圣经典,是非常忠实的。那么为什么他采用了西域佛学中比较小众的译法,把它翻译为观世音菩萨呢?世尊曾经交代弟子:你们应当用通俗的语言,而不是用艰深的梵文来弘传佛法;也就是佛法弘传的目的,不是为了学者们去研究修辞学架构的,走入普罗大众之中才是世尊的心意。我们如果回到释迦牟尼佛最初的本怀,以摄受众生的角度为优先,那就不得不五体投地的敬佩罗什法师当年的选择——选择了观世音菩萨;也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,为什么后来玄奘法师他要用观自在菩萨。

可以说,罗什在中文佛经译文中的地位,甚至超过了原文。以印度人来看《金刚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从语文文学的角度来说,在梵文学里面,算不得是十分优秀的作品;至于《妙法莲华经》,它的原文甚至不是正规的高级梵语,而是类似文白夹杂雅俗融合的民间语言;然而透过罗什法师的妙笔,让它们成为中文佛学的顶尖作品。相反的,很多原本是非常好的梵语文学作品,例如像是马鸣菩萨的《佛所行赞》,在梵文的佛经世界里面,被许许多多的研究者跟大法师所推崇,但是被其他的译者汉译之后,却变成一部很普通的作品;所以对比出鸠摩罗什法师他的作品的奇妙与神奇。他的译文既是传达了异国的情调,又发挥了原作的精神,更兼顾了中文的信、雅、达。

尤其特殊的地方,一般印度梵语的作品,无论是诗或者是文都是可以被吟唱的,正如同汉语中,古诗、古文一样;鸠摩罗什法师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位在这个方面能够达到了高峰。读他的作品彷佛自己就像是在吟唱一首动人的乐曲,像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〈普门品〉甘露谱,甚至已经不是佛教徒来吟唱的专利了。例如:【若恶兽围遶,利牙爪可怖,念彼观音力,疾走无边方。蚖蛇及蝮蝎,气毒烟火燃,念彼观音力,寻声自回去。云雷鼓掣电,降雹澍大雨,念彼观音力,应时得消散。众生被困厄,无量苦逼身,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。】(《妙法莲华经》卷七)读诵到这一段甘露谱,读者们已经分不清楚这到底是经文、是诗句,还是在唱著一首最美丽的歌曲。事实上,这也正是罗什法师本人的用意,他曾经对徒弟僧睿说:『天竺国很重视文藻、很重视修辞、重视宫商体韵,以入弦为善。』意思是说:印度的经文是可以唱的。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顾及到它的文字,以及未来它的配乐、歌调等等;可是翻译成汉语之后,那个原本的韵味就完全没有了。罗什法师说:『就好像是嚼饭与人,非徒失味,乃令呕哕也。』一般人都觉得罗什法师翻译的作品实在是好,他自己却说:『是用嚼过的饭去送给别人,令人呕吐。』可见得法师的标准甚为严格,除了译经所要求的信、雅、达之外,他还要求声韵能够入乐,这个译文的本身,体现不出来歌唱的效果这一件事情,是罗什法师所苦恼的一件大事;也许这就能够解释,为什么千百年来中文的读者,一定是优先选择罗什法师的作品。

在中文里面,我们常常称赞好的文章如同一首诗,但是罗什法师对于译文的要求,它不但要像诗篇,它还得是首歌;使得读者在诵经的时候,就是在吟诗、就是在唱歌。这样子的水平,在中文的译经史上,可以说是绝无仅有。又比方说,对比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,玄奘法师以精准优美的唐初文体重现了佛陀的言教,可是在普罗大众之中,玄奘所译的作品始终代替不了罗什所翻译的作品;绝大多数的佛弟子,都投向了罗什法师的作品;玄奘法师所介绍的这一些高深的佛教的这些奥义,经过了他的弟子窥基等人,传了一代也就灭绝了。当然这样子的比喻并不恰当,因为两者的目标本来就不同,只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鸠摩罗什法师的慈悲,为什么他的译文能够一代一代相传。想到这一些就忍不住想要对他行头面接足,感谢他的恩德。

如果我们研究鸠摩罗什的翻译,是怎么样把印度传统的文体,转变成为汉文的文体,他是怎么作到的呢?那就是去发现双方文化中的共同点,用那个共同点来带出差异点,而且要善用中华文化原本的需求。例如阿弥陀佛,只要能念他的名号,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;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,念他的名号,就能够水火不伤、超脱苦难;维摩诘居士不必出家当和尚,就可以现身说法,无论是上、中、下根人,都可以作为维摩诘;《金刚经》只要传诵一偈,就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。这些自然是最简单的宗教利益,但由此让人产生了信仰,至于那些大量的佛教专门的用语,反而不必再去深究了。

还要善用情境,也就是让读者能够置身于现场的临场感,就好像是戏曲一样,例如《维摩诘经》难懂的内容,包装在很幽默的故事的格式里面,还出现了一再重复、排比、铺张、有节奏的情节,这正投合了中国的小老百姓的胃口。一个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财富、有神通的在家居士,名叫维摩诘;说是忽然生病了,佛就派弟子去问候。结果十几个大阿罗汉弟子各自推辞,都说自己在维摩诘的面前碰过钉子,没有办法和他对话,不想再挨骂,是故不任诣彼问疾;佛就只好指派七佛之师—文殊师利—前去。这位文殊菩萨去问病的时候呢,众弟子也就跟著一起去旁听、看热闹,所以就展开了一场深奥的对话;谈到最精彩的时候,还出现了一位天女撒下了花雨,也是藉此对佛弟子说法。如此抬高在家人、贬低出家人,让菩萨去问居士的病,无疑是使世俗众生窃笑、开心的佛教故事。读到这一段经文,它不只是文,它甚至是诗,它甚至是一首歌,它甚至是一出精彩的戏剧;原来不出家,也可以证悟真如佛性,原来佛法中最深奥的道理,就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嬉笑唱骂之中。罗什的作品就有这样的功力,能够吸引大众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