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最早的诗人
我们讲到了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作者 马鸣菩萨。在记载上说:『马鸣起于正法时期的末期,龙树生于像法时期。』一般认为 马鸣菩萨是在 龙树菩萨之前的大乘祖师,他出生于波罗奈国的王族,原本修学印度教的数论派,在中天竺出家为外道沙门,世智聪辩、善通论议,他尤其擅于文艺、声明、诗歌。当时他在他自己的手杖上刻著:『天下的有智之人,若有能胜过我者,我就把头砍下来。』结果真的没有人能胜过他。有一天,禅门十一祖富那夜奢听说 马鸣贡高我慢,说五蕴之中有真实我,所以祖师就前往,想要为 马鸣说无常、苦、空、非身、无我的教法。结果 马鸣菩萨回答说:『一切世间的言论我都能够摧坏降伏,此言若虚,我不能摧伏你的话,我就斩首谢罪。』于是夜奢就开始说佛法之中总有二谛:世俗谛与胜义谛。
就世俗谛来看,我是假名而有;就第一谛来看,一切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法都是空寂的,您如何能推求说:『有真实的我可以得到呢?』马鸣知道自己的法义不能够胜过夜奢,所以就决定要自杀、斩首谢罪。夜奢就说:『我佛法是仁慈的,不会斩你的头,更何况如来曾经预记过您马鸣尊者在佛灭后六百年,当继承衣钵弘传真如法藏。』于是夜奢就度化 马鸣,让 马鸣成为出家佛门的僧宝;但是 马鸣的内心仍然有惭愧跟悔恨。有一次夜奢说:『我有一本经,放在黑暗的房间里面,你去帮我把它拿来。』马鸣就说:『房间黑暗看不见啦!』于是夜奢就显现了神通,以五指放光,马鸣心想:『这是幻相,如果我知道它是幻相,那么幻相就会消灭。』结果这个光反而更转炽盛,马鸣就只好心服口服,从此之后死心塌地勤苦修行,最后终于证悟本心,得师传授悟后起修,接受了付嘱弘传禅宗大义,成为禅门第十二祖。也有的纪录认为他是第十一祖。
在印度的文学史上,马鸣菩萨被列为印度的六大诗人之一,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十大诗人之一。他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本,后来甚至成为全印度文学家所共同学习者,就是他所著作的《佛所行赞》。可惜由于翻译的关系,汉文本的译文已经失去了原来梵文原著的那一种动人之极的美感,这一点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法师也常常在感慨!但是我们也可以从《起信论》这一段开头的偈颂中,稍微感受到一些 马鸣菩萨对于本师 佛陀的无上无尽、情意绵绵的心意,各位无妨再将这一首开头偈再复诵一次。在那个时代,马鸣菩萨著作了许多佛教的文学作品,他的著作常常被改编成为有名的剧本,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戏剧中常见的题材。例如 马鸣菩萨另一本有名的偈颂saundara-nanta漂亮的难陀,也就是讲说 佛陀的亲弟弟难陀得度的因缘。难陀和他的妻子孙陀利甚为恩爱而且难分难舍,佛陀为了度这个亲弟弟出家,前后用了许多的方便。在 马鸣菩萨的著作中表达了难陀无法割舍对爱妻的依恋,却又不得不出家的那一种痛苦与无奈,而孙陀利也无法离开对于难陀的爱怜;还有 佛陀用尽了各种善巧方便来度化自己的弟弟和弟媳,让读者就好像身历其境,为难陀掉泪,也陪著孙陀利一起哭泣,但最后终究还是心悦诚服的归命于 佛陀世尊。也许是因为 马鸣菩萨自己的修证甚高,所以当他来描述这一些佛典故事的时候,能够让人真正的体会到这一些大阿罗汉、大菩萨们的心境转折,这也是一般的作家所无能为力的。
当他游历到华氏城,也就是摩揭陀国的首都,现在印度的巴特那大城;为了度化众生,他创作了美妙的诗歌,并且还配上音乐来演唱,称为赖咤和罗乐曲,内容正是演说佛法中的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结果全城的老百姓为之风靡、疯狂,在皇族中的五百王子都因为疯迷这一首乐曲,被内容所感动,最后竟然都出家为僧;所以国王只好来求 马鸣菩萨不要再演唱这一首乐曲了,你再演唱下去国家就要断后了。也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文字洗炼、句读简洁、意境优美,是佛教文学中少有的精品。但是现代的一些无知的学者,竟然用这个理由,认为《起信论》说它的文字过于精美,所以不是印度人的著作,而是中国人的伪作;这实在是识少短见,又无理的学匠。
我们回来,当时禅宗第十祖胁尊者在北天竺,他知道了 马鸣菩萨度化的因缘到了,所以派了弟子来度化 马鸣,所以禅门西天的二十八祖当中,第十祖是胁尊者,第十一祖就是胁尊者的弟子富那夜奢,第十二祖则是 马鸣尊者。在纪录中说到 马鸣菩萨本来在中天竺,出家为外道沙门,后来被长老胁尊者所度化,此后他就在中天竺弘传佛法,得到佛门四众的拥护,名声一天比一天来得大,后来呢,来自于中国震旦北方的小月氏国派军要攻打中天,中天竺的国王派遣使者求和谈判,小月氏国说:『如果要我退兵的话,要支付三亿黄金的军费。』天竺国王说:『我的国家里连一亿黄金都没有,哪来的三亿呢?』对方就要求:『听说你的国家有两件宝贝:一个是佛钵,另一个是辩才比丘马鸣菩萨。不然你就给我这两样,就抵两亿黄金了。』马鸣比丘他为了救国难,对国王晓以大义,自愿被迎请去小月氏国。当月氏国王班师回国以后,大臣们就说:『国王啊!您请回佛钵这很划得来,但是拿一个比丘换一亿的黄金,这太不值得了吧!』于是月氏国王就请 马鸣菩萨升座说法,结果听法的人无不心悦诚服,头面顶礼;当时说法的现场前面恰巧有七只马绑在那边吃草,所以也听到了菩萨说法,结果这些马听到菩萨的法教之后,都留下了眼泪而悲鸣,竟然不肯吃草了;所以从此以后,大家就说连马都听得懂他的法音而且悲鸣,所以就尊称菩萨为『马鸣』。后来传说他在月氏国还参与了《大毗婆沙论》的结集,这一本论后来成为小乘部派中最大的一支──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。
我们再来看一看 马鸣菩萨在禅宗的纪录,更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一本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核心就是禅宗证悟的目标,也就是真如如来藏。在《佛祖道影》里面说到:『大士,波罗奈国人,谒十一祖,问曰:「我欲识佛,何者即是?」祖曰:「汝欲识佛,不识者是。」答曰:「佛既不识,焉知是乎?」祖曰:「既不识佛,焉知不是?」大士豁然省悟,祖为剃度。』(~《佛祖道影》)十二祖 马鸣大士是波罗奈国人,有一天,他去拜见十一祖富那夜奢,马鸣问说:『我想认识佛,什么是佛呢?』也就是我想认识我本具的如来藏识,到底哪一个是我的真如实相呢?十一祖就说:『你想认识佛,不认识佛的就是!』也就是你想认识自己的如来藏,但是诸入不会,不会想认识如来藏的才是如来藏。马鸣大士就回答:『不认识佛的才是,那我要怎么认识祂?』也就是说,既然如来藏不会想认识如来藏,那么我要怎么样知道哪个是我的如来藏呢?富那就说:『既然不认识佛,怎么知道祂不是呢?』也就是你既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本心,没有慧眼,又怎么能知道哪个是,哪个不是呢?马鸣菩萨至此豁然省悟,于是十一祖就为他剃度,收他为门下参学的弟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