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停心观之慈愍观
所谓的慈愍观,就是为了利益、安乐一切众生,包括了亲家、怨家、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,生起了慈愍意乐的观行方法。
慈愍观乃是针对瞋心比较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,如果行者于慈愍观能够善修、善习、善多修习,便能断除瞋恚。
至于慈愍观的内容,以 弥勒菩萨在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0中,对于事相的观行方法来加以说明,那就是不仅自己能够得到欲界的快乐,以及色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快乐,而且还希望亲家、怨家、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,都能够得到欲界的快乐,以及色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快乐。也就是说,不仅自己能够得到快乐,而且也希望亲家等三品有情,如同自己一样,能够平等地得到快乐。
又观察施予亲家、非亲家非怨家快乐并不困难,困难的是能够对怨家施予快乐的意乐。为什么?因为我于怨家有怨啊!怨家于我也有怨啊!所以一般众生通常不愿意对怨家施予快乐。既然要善待一切众生而修慈愍观,当然要放下成见,对于怨家当然要生起了施予快乐的意乐。既然对怨家都能够施予快乐,更何况是对亲家、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,当然能够施予快乐。
又一切有情,包括了亲家、怨家、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,皆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我不应该对这些受苦的有情施加以痛苦,也不应该不与这些怨家作善知识,应该要平等地摄受一切有情离苦得乐。又观察一切有情从无始劫以来,历经了长时的生死流转,互为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轨范师、亲教师、长者等等;因为这样缘故,一切怨家又何尝不是我的亲家?一切亲家又何尝不是我的怨家?所以亲家、怨家都没有真实决定性,因此应该发起平等性心、平等性见,不仅对自己生起快乐的意乐,而且也要对怨家生起了快乐的意乐。
也因为勤修慈愍观的缘故,对一切有情包括了亲家、怨家、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:一者,能够平等善待一切众生而不起瞋,不仅容易摄受众生,而且未来也容易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;二者,能够降伏烦恼而有禅定来庄严其身,未来因缘成熟时,就能够断结、证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