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”深义
谈到『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』,相信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:该怎么样让意识心能够长时间保持一念不生或者是净念相继的境界。可是,虽然大多数人都非常推崇这样的境界,也很向往,但是却又觉得:在纷乱而又变化快速的世间法中打转,这是很难能够做到的!所以很多精进的学佛人,就会努力排除万难去打佛七,甚至还有的人连续打七个佛七,乃至十个佛七的;甚至有的人因此以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躲到深山里去用功,希望有一天能够达到『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』的境界。可是事实上,这样的观念以及修法,其实是外道的修法,是外道修学禅定所用的方式。
而在甚深佛法之中呢?『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』所指的,其实并不是这个意识心长时间一念不生或是净念相继的境界;而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自无始以来,从来不曾和六尘境界相应,当然也从来不曾对六尘境界起过任何一念,如来藏祂从无始劫以前到现在,再到未来无始劫之后,永远都是如此,永远都不会生起任何一念。当我们找到这个如来藏心之后,就能够如实的现观祂的本来性、自性性、清净性以及涅槃性。也就是随时随地的都能够体验祂是本来真实存在,所以当然就说不上是何时出生的,更是永远不会坏灭的;并且一直都是依著祂的自体性而如如的运作著,完全是无我性,不会像妄心—意识、意根—生起一念想要作什么;所以说祂是本来性、自性性。祂虽然能够随著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外五尘,而在自己的五胜义根大脑之中,如实变现自己的内相分六尘境界;又随著第七识意根的作主性以及三界爱的烦恼,出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识来了别六尘境界;但是第八识如来藏自身,却从来不曾和六尘境界相应过,因此我们才会说:如来藏是清净性、涅槃性。当能够找到第八识如来藏心,并且能够这样如实现观,而且转依如来藏的这种本来性、自性性、清净性以及涅槃性,确认第八识如来藏才是一切有情的根本,而包括意识以及意根等妄心七转识,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;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,他是已经明心而有般若智慧的七住位菩萨了。像这样才是佛法的正修行。所以,如果想要修学大乘佛法的话,应该是要有这样的正知见作为前提,才不会胡修瞎练,明明想要修学佛道,却走到外道的死胡同去了!
在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当中,地藏菩萨摩诃萨有一段开示说得非常清楚,经文是这样说的:【地藏菩萨摩诃萨言:『善男子!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,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。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,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,因信解力增长故,速疾得入菩萨种性。』】(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卷2)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:如果有众生想要修学大乘法的话,应当先要知道最初所要修学的重点方向,就是要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对大乘佛法的信解,这样子的正修行,信解力就会逐渐的增长,而能够快速地进入菩萨种性之中,成为具有菩萨性的菩萨。
至于什么是一实境界呢?地藏菩萨摩诃萨在经文中,接著就说明说:『所言一实境界者,谓众生心体,从本以来不生不灭,自性清净,无障无碍,犹如虚空。离分别故,平等普遍,无所不至,圆满十方,究竟一相,无二无别,不变不异,无增无减。以一切众生心,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心,一切菩萨心,一切诸佛心,皆同不生不灭,无染寂静,真如相故。』(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卷2)从这段经文的说明,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,这个一实境界所指的正是如来藏心体的体性,说祂是从本以来不生不灭,自性清净,又离于分别,而且究竟一相,不变不异,无增无减;无论是凡夫众生,还是声闻、辟支佛、诸佛菩萨,同样都是这个不生不灭、无染寂静的真如心;无论是六凡还是四圣,他的根本心如来藏都是无二无别的。地藏菩萨摩诃萨告诉我们说,一定要依止如来藏心体性的这个一实境界来修学,对大乘佛法的信解才能够增上,才能够成就菩萨种性,能够三大无量数劫安住在菩萨道上修学而圆满佛道。……
从上面的说明,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,『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』这句话其实是颇有深义的。我们应当要像 地藏王菩萨所开示的,依止一实境界来为大众开示大乘法,好让大众能够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信解,这样才能快速地发起菩萨种性。我们也应当为大众开示:『一念万年、万年一念』是大乘证悟者的现观智慧境界,好让众生升起渴仰追求之心。千万别像假名善知识,以外道禅定将众生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去了。这样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,而且对于『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』这一句话,我们不应该只是从表面上就理所当然的认为:佛法很简单,就只要意识心不起念,一念到底就对了。这样绝对是非常错误的知见!
所以,正确的作法,应该是要先亲近善知识,对于八识心王了义正法建立起正确的知见,然后再依著正确的次第,如法修行、步步增上,逐渐具足明心证悟的各种因缘,包括化解与累劫冤亲债主的冤结,包括修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静虑以及般若智慧等的福德、智慧资粮;当我们知见、福德、定力以及慧力都具足的时候,加上发起大菩提心,愿意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,救度众生、护持佛教正法,当这些因缘都具足的时候,开悟明心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