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衰相现
《大藏经》第四册 No.211《法句譬喻经》卷第1之中的〈无常品 第1〉:
【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,自知命尽,当下生世间,在陶作家受驴胞胎。何谓五德?一者身上光灭,二者头上华萎,三者不乐本坐,四者腋下汗臭,五者尘土着身。以此五事自知福尽,甚大愁忧。自念三界之中,济人苦厄唯有佛耳,于是奔驰往到佛所。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,坐禅入普济三昧。天帝见佛,稽首作礼伏地,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,未起之间其命忽出,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。时驴自解,走瓦坏间破坏坏器,其主打之,寻时伤胎,其神即还入故身中,五德还备复为天帝。佛三昧觉,赞言:“善哉天帝!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,罪对已毕,不更勤苦。”尔时世尊以偈颂曰:“所行非常,谓兴衰法,夫生辄死,此灭为乐。譬如陶家,埏埴作器,一切要坏,人命亦然。”帝释闻偈,知无常之要,达罪福之变,解兴衰之本,遵寂灭之行,欢喜奉行,得须陀洹道。】
欲界的第一天是在须弥山的山腰,东南西北各有一天,有四天王统领,所以也称为四王天。欲界的第二天叫作忉利天,是在须弥山顶,东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,最为当中还有一天,总数三十三处,所以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;最当中的一天,为天主帝释所居,即称为天帝释,又名释提桓因;此天之有情,以人间的百年作为此界的一日一夜,若以此天天人的具足寿量为一千岁来计算,换言之即为人间的三千六百五十万年。释提桓因的寿量相对于人间,虽然已经是很长了,但仍然是有该舍报的一刻,因为三界之中的任何一界,毕竟还是无常。
欲界天的常法,这里所说的常法指的是通常会有的现象,当天人即将舍报之前会产生五种现象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“五衰相现”,《俱舍论》之中又说会先有五种小衰相现前。五衰相在诸经论中的翻译是大同小异,此经中说的是:“一者身上光灭,二者头上华萎,三者不乐本坐,四者腋下汗臭,五者尘土着身。”其一是天人都有身光,这是报得的身光,天人互相之间可以看到,随其福业、功德的差别,身上的身光程度是不尽相同的;第二是天人的头上都自然会有不同的花鬘,花鬘开始自然萎谢的时候,也就是寿算将尽之时;其三表现出来的是,开始会对自己本来在欲界天的环境、宫殿等等不再爱乐;其四是天人的身上、腋下开始都有臭味出现;其五则是本来天衣、色身都是洁净而自然不染尘土,如今却开始有着尘土的沾染。所以当天人看到对方,或者是身上的光芒减弱,或者是头上的花鬘自然萎谢,或者是闻到对方身上开始有臭味了等等的状况显示出来的时候,就知道对方即将舍报,甚至是逐渐远离之。不论如何,当这五种相貌具足现前之后,此天人必当舍报。
释提桓因那个时候也见到了这一些相貌出现,当然就知道自己即将舍报,所以甚大愁忧。为什么甚大愁忧?经文前面说:“自知命尽,当下生世间,在陶作家受驴胞胎。”因为是即将要下生,而且是受驴胞胎,当然是甚大愁忧;所以欲界天人是视人间、旁生道为劣,所以才称为“下生”。
那么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只想到,三界之中只有 世尊才能够救度众生的苦厄,所以舍报还没有成定局的当时,立刻奔驰往到佛所。世尊当时虽然入于普济三昧之中,释提桓因见到了 佛,二话不说就伏地稽首作礼,而至心三自归依,也就是归命佛法僧三宝;这里说的圣众,也表示说,佛所说的僧宝,从一般人来看,至少是初果向,乃至说是初果以上的人。正当稽首作礼之间,神识突然离开,就进入了一个制陶的人家其所饲养的母驴腹中,成为还没有出生的驴子。这一只母驴看起来是被关在瓦坏间,作为推动拉坏器之用;可能是母驴当时因为怀孕而不舒服吧,所以自己就咬断了系绳,在瓦坏间中任意走动,就破坏了很多的坏器;主人一不高兴重打了牠,伤到了胎气,小驴因而胎死腹中。此时神识依旧回到正在向 佛作礼的释提桓因身中,五衰相立即去除,又可以再继续为帝释天主了。那么信心不具足的人可能会说:“好一个神话,有谁可以证明啊?”还真的没办法证明,这只能说是信佛语所说。……
释提桓因是亲自于佛前稽首作礼而至心三归依,所以可以领受到那么大的福德,五衰相立即除去,又可以再继续为帝释天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