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子须大拏布施 感天动地

在 佛陀的本生之中,这一段特别的重要,不论是在北传或是南传的经典中,许多经典都一再的提到这一段故事。为什么它这么重要呢?这就要讲到成佛之道,也就是菩萨用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行的五十二个阶位:第一大阿僧祇劫,是从初发心到初地;第二大阿僧祇劫,则是由初地到七地满心;而第八地至成佛,则是最后一个阿僧祇劫。菩萨道修行到十地,感召十方诸佛灌顶加持之后,就成为十地满心的受职菩萨,能够为一切的众生说法,而且妙法如云如雨,永无穷尽,普益十方一切佛子,除了佛以外,无有堪能比拟者;所以十地菩萨又叫作法云地,圆满了大乘的无我观,过识阴区宇而近灭尽识阴,因此能够进入等觉菩萨。接下来,要在无量异熟现行的境界中,去实践大乘的无我观,也就是等觉大士的修行,即是百劫修相好—无一时非舍命时,无一处非舍命处—于一切时、地皆能广施内财、外财,以修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所需要的一切福德;在一百劫当中,几乎完全是在修集福德,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。换个角度说,等觉大士在物质世间中,在实际上去履践了无我法,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的执著,修除了最微细一分的习气而直至成佛;也就是等觉大士的修行,是百劫修相好以及修除所知境中极微细执著的无明,然后方能具足普贤行成就一切种智,才能上生兜率陀天完成一生补处,到最后身降神母胎,示现凡夫肉胎而成佛道。

所以,释迦世尊在这一段经文中,开示了祂自己过去在上生兜率天宫之前,最后一世王子须大拏本生,是 世尊过去以人间凡夫身百劫修相好的最后一个阶段,因此特别的重要,是所有佛弟子,特别是大乘修行者不可不知、不学者。

我们就来看看:如是我闻,有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,当时有无数的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四部弟子围绕著 佛陀,佛陀露出了笑容,口中放出了五色光芒;于是阿难即从座起,整理好衣服,胡跪叉手向 佛禀白说:『自从我阿难侍奉佛二十年以来,不曾见到佛陀您像今日这样子的笑容。佛陀!您是忆念到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吗?您的笑容是有特别的寓意吗?请您为我等开示。』佛就告诉阿难:『我并不是忆念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诸佛,而是想到我自己过去世以来,在无量阿僧祇劫中所行布施波罗蜜的事迹。』

阿难就问:『那是什么样的布施波罗蜜呢?』佛说:『在过去无量劫前,有一个大国名为叶波,国王叫作湿波,以正法治国,不屈枉人民。这位国王有四千个大臣,统治六十个小国、八百个聚落,拥有大白象五百头。国王有两万位夫人,却没有王子,于是国王向诸山河大地神明祈祷;终于夫人怀孕了,国王亲自细心照顾夫人饮食起居,十个月后生下了太子,二万位夫人都大欢喜,都能各自帮忙夫人侍养太子,所以这位王子就命名为须大拏。到了十六岁的时候,聪明的太子学习了各种的书数礼乐工巧;并且太子对父母也很孝顺,事奉父母如天神一般。』

『这位须大拏太子,从小就喜欢广行布施,布施天下的人民乃至飞鸟走兽,祝愿众生都能常得善福;因为须大拏知道愚人悭贪不肯布施,只是愚惑自欺而无所利益,有智慧的人则知道布施的福德;行布施的人,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、辟支佛、阿罗汉共所称赞。』

『太子长大后,国王为太子选了一位他国的公主为妃,容貌端正庄严,名字叫作曼坻,并且为太子生下了一男一女。太子想要广行布施波罗蜜,所以离开了皇宫巡游四方,这时候帝释天主便化现出许多贫穷残疾的可怜人围绕在路边;太子看到这样的情况,心生忧愁不乐,便返回宫中。国王就问太子:「何故忧愁不乐呢?」太子回答:「刚才在路上看到很多贫穷残疾的可怜人,我想求父亲一件事,父亲可否答应我呢?」国王说:「随你所求,我都答应。」太子说:「希望父亲能给我库藏的珍宝,用来布施给城中、城外一切的可怜人,随著他们的需求而尽给予之。」国王答应太子,并且派出使臣帮忙太子一起去行这个布施。于是远从百里、千里、甚至万里之外的人民都来了,求食物者得食,求衣服者得衣,求金银珍宝者得珍宝,大家都得到了满足。』这个时候,宿怨的敌国听到了这个消息,知道须大拏太子性好布施,并且不会违背对方的要求,依受施者的索求而给予之。敌国的国王暗生欢喜,马上召集了群臣谋士商量计策,国王说:「叶波国王有能够行走在莲花上的大白象,名字叫作须檀延,力量巨大又善于战斗;每次与诸国战争时,叶波国常常就靠这一只大白象而获胜。现在有谁堪能前往叶波,去向他们的太子乞求布施这一只白象,把这一只大白象抢过来?」此时有八位修道之人愿意前往。

『国王承诺:「如果你们能得到白象回来,本王重赏之。」八位修道人手中就撑著拐杖,远涉山川来到叶波国。到了太子居住的宫殿,面向门口站立,并且翘起了一只脚;守门人向太子通报说:「外面有八个修道人,都撑著拐杖,说他们从远方而来,要向太子乞求化缘。」太子听到以后甚为欢喜,亲自出来迎接,向前作礼,就好像是儿子看见了父亲一般的恭敬。太子说:「请问诸位从哪边来呀?修行得无劳苦否?各位有什么需求呢?为什么要各自翘起一只脚呢?」八位修道人就说:「我们听说太子您喜好布施,凡有所求者,从不违逆人意;太子乐施一切的名声流传八方,上至苍天、下到黄泉,布施功德无法思量,远近歌颂无有不知。今天太子您是国王的儿子,就像是天人的儿子一样,您所说过的话终究是不会欺诳的,相信您今天一定仍然能像过去一般,不逆人意地布施一切;我们求您赐给我们能在莲花上行走的大白象,名字叫作须檀延。」于是太子就带著这八个人去到大象园中,要他们自己选一只大象。』

『但是修道人说:「不!不!不!我们不要这些,我们要的是那一只须檀延大白象。」太子说:「这只须檀延宝象乃是我父王所重爱之物,父亲重视须檀延就像重视我一般,所以不能送给你们;如果送给你们,我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,也许父亲会因为这个原因把我驱逐出国。」但是此时太子又想到:「我曾经发下了宏愿,一切东西皆可布施而不违背别人的意愿;如果现在我不送给他们,就违背了我的本愿。如果不能以这一只象来布施,我又如何能证得无上平等的布施波罗蜜呢?所以应当要答应他们,以成就我无上平等的布施波罗蜜。」于是太子说:「好吧!善哉!善哉!我愿将这只白象给你们。」就叫了左右侍者将须檀延牵过来,为它配上黄金的鞍辔。太子依著印度的礼节,左手拿了净水为修道人灌沐行洗手礼,右手则牵著白象交给了他们;修道人们要到了这只大白象,也依著乞食的规矩为太子祈祷祝愿。临走前,太子叮咛修道人说:「你们赶快离开吧!如果国王知道了,一定会来追逐你们的。」然后八个人就一起骑了白象欢喜迅速地离开了。』

『大臣们听说了太子竟然将大白象布施给敌国怨家,都大为震惊!甚至各自从座位上吓得摔了下来,心中想:「国家就靠这只白象维持平安,但太子竟然把它送给了敌国。」所以大臣们就前往向国王禀白,国王听到了非常的错愕。大臣们说:「国王啊!您所以能得到天下,就是靠这只宝象,这只宝象的力量胜过六十头大象;而太子竟然把它送给敌国,这样子我们的国家就要不保了。这该怎么办呢?像太子这样子任性的布施,使得我们国家的库藏日益空虚,我们担心不久之后,整个国家以及我们的妻子、子女,都会被太子拿去布施了。」国王听完这些话,心中更是大大地不悦。』

『国王问了一位大臣说:「太子是否真的将须檀延送给敌国了呢?」大臣说:「是的,是真实的。」国王听完后,当场就讶异到昏了过去,从宝座上摔下来;诸大臣们赶快以冷水喷洒,很久以后国王才醒过来;当然,国王的两万位夫人也都是忧愁不乐。于是国王就和大臣们商量,接下来要怎么处置太子。一位大臣说:「太子用脚踏进象园,那就砍下太子的脚,手牵过白象就砍下他的手,眼睛看过大象就挖他的眼睛。」也有人主张应该要砍掉太子的头。国王听到这些话,心中忧愁说:「太子如此地爱好布施,我要怎么样才能管制他呢?」一位聪明的大臣心想:「诸位大臣的建议都不恰当,因为国王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,不应该用这些残忍的刑罚。」于是他说:「大王啊!我不敢要求大王拘禁太子,不如让他离开这个国家,将太子流放到荒野十二年,让他自己去惭愧反省。」国王把太子叫来,确认了太子真的把白象送给了敌国。』

『国王问他:「你为什么要把我的白象送给敌国,却先不告诉我呢?」太子说:「父亲!你先前曾经答应过我,一切物品随我布施,所以我没有先通知您。」国王回答:「我说的是诸般珍宝,与这只白象有什么关系呢?」太子说:「白象也是您的珍宝财产啊!」国王气得说:「你立刻离开我的国家,去檀特山中十二年吧!」太子回答:「是的,父亲!我不敢违背您的旨意,但是请您让我布施天下七天,满足我小小布施的心,然后我再去山中吧!」国王说:「就是因为你布施得太过分了,使得我的国库库藏空乏,让我失去了御敌的宝贝,所以才要驱逐你;我不准你再去布施,你马上离开,我不答应你的要求。」太子说:「我不敢违背父亲的旨意,现在我希望用我自己的财产去布施;把一切的财产都布施了,我就离开,不敢再使用父亲的珍宝。」这时旁边的两万夫人也一同求情,最后国王还是答应了太子的请求。』

『于是太子就叫人召告四方,有想得到财物的人,都来太子宫门前,可随你的欲求而得;但是呢,人类所拥有的财物无法长久存在,终究还是败坏的。于是四方的民众都来了,太子准备了饭食供养他们,随他们的要求施予他们珍宝;七天之中,太子的财产就散尽了,贫穷的民众变成富人,所以万民欢乐。』

『接下来,太子告诉妻子曼坻说:「你听我说:国王和大臣们因为我将大白象布施给敌国,使得国库空虚,所以要放逐我到檀特山中十二年。」曼坻说:「祝愿我们的国家丰饶,愿国王及一切臣民皆同富业,我要和你一起去山中努力地求道。」』

接下来,太子就告诉妻子曼坻说:『你听我讲:国王与大臣因为我将大白象布施给敌国,使得国库空虚,所以要放逐我到檀特山十二年。』曼坻妃子说:『希望我们的国家丰饶,愿国王与一切的臣民皆同富乐,我要与你一起去山中努力地求道。』太子说:『山中多有恐怖之处,是很难用心的,虎狼猛兽非常的可怕,你习惯于王宫中的安乐,如何能忍受那一种痛苦呢?野外的卧具、饮食、气候、环境都是你所忍受不了的。』妃子曼坻却说:『如果你在山中受苦,我又如何能独自享受皇宫中的种种呢?我终究不能与你远离,我一定要陪伴你、相随著你。这个世界上,国王以王徽作为标志,火以烟作为标志,我们女人以丈夫作为标志,我要依怙于你,你就是我的天空。过去你布施四方民众时,我常与你一同布施;现在你离开了,如果有民众来要求布施,我又应该怎么处理呢?如果人家来向我要求太子,我还不如死了的好。』太子说:『我性好布施,不会违逆别人的要求;如果有人向我要我的妻子、我的子女,我也不能不给予他;如果到时候你不听我的话,那么会乱了我行道的心,如此就不要与我一起离开。』曼坻说:『我听从你所在的一切布施,不会改变;世间行布施者,没有能比得上太子您啊!』太子说:『你能这样子作,甚为大善!』

于是,太子就带了妻子与两个子女先来到母亲的宫中拜别母亲,并且禀告母亲:『希望母亲能常常向父亲谏言,要以正法治国,不要使人民枉受苦难。』母亲听到太子如此说,心感哀伤,告诉旁边的人:『现在我的身体好像石头一样僵硬,内心有如钢铁一般的难受,这是奉侍国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;我只有这一个孩子,现在却要离我而去,叫我的心如何不破碎而死呢?这个孩子过去在我的腹中,就好像树上叶片一样地长大,现在把他养大了,却要离开我;其他的夫人们也许会觉得快意,我的夫君国王看来不再敬重我了。如果上天愿意听受我愿,就让我的儿子赶快能回国吧!』太子就这样带著妻子、儿女一起向父母拜别,然后离开王宫了。

在离开的时候,两万位夫人各以珍珠一贯送给太子,四千位大臣则各以七宝之物敬奉太子,太子从北方出城门,将这一些珍宝、珍珠直接布施给从四方而来的人民,不一会儿就布施完了。大小臣民共数十万人,共同地为太子送行,他们私下窃窃地私语:『像太子这样的善人,是国家之神啊!国王父母怎么可以流放像这样珍宝之子呢?』旁观者大家都觉得可惜。太子坐在城外的树下,向送行者辞谢:『请大家赶快回去吧!』最后大小臣民们只好垂泪而归。太子一家四口驾著车,离城已远,天将近黑,一家便在一棵大树下休息;第二天,来了婆罗门要求布施马匹,于是太子就将马卸下来送给婆罗门,于是两位孩子坐在车中,太子自己在前方拉车,王妃则在车后推车;再走一段路,又有婆罗门前来要车,太子就把车也布施出去了;再走一段路,又有婆罗门来要东西,太子说:『我不是不愿意布施,而是我的财物都已经没有了。』婆罗门回答:『你没有财物,那就把身上的衣服给我吧!』于是太子就把自己的衣服布施出去;过一会儿又有人来要求,太子就把妻子身上的衣服,儿女身上的衣服,全部都布施出去了。像这样子,太子把一切的珍宝、马车、衣物全部都布施尽了,但心内就像初发心时,没有一丝的后悔之心;最后太子背著儿子,妻子背著女儿,两个人步行前进,一家四口快快乐乐地进入山区。

檀特山距离叶波国有六千里,太子来到很远的一座荒泽,一家四口又饥又渴饱受大苦,于是帝释天就在荒野中化现出一座富裕的城池,城中有一切五欲享受之物;有民众跑出来欢迎太子,请太子在此居住下来。妻子就问太子:『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,也已经非常疲倦了,就在这儿暂时休息一下可以吗?』太子回答:『父亲要我去檀特山,我如果在此停止前进,那就违背了父王的命令,这不是孝子之道。』所以一家四口又离开了此城,回头一看,城池已经不见了;所以就继续前进到了檀特山,山下有一条河,河又宽、水又深,曼坻就说:『我们就先在这边休息一下吧,等河水下降一些之后再过河吧!』可是太子还是说:『父亲要我去檀特山,我如果在此就停止了,就违背了父王的命令,这不是孝子之道。』此时太子就进入慈心定中,瞬时河中冒出了一道山脉,好像一座水坝一样,于是太子四个人便提起了衣服渡过河去。太子回头看著水坝,心想:『我如果就这样走了,河水未来会溃堤而伤害了有情众生。』于是太子就开口说:『请河水恢复如原状,如果有人要找我,那就让他们渡河吧!』结果河水又恢复原状了。

在山中有一位修行人,名叫阿州陀,是修阿私陀道的长寿仙人,年纪已经五百岁了。太子向他请教:『请问这座山中,哪个地方有美泉、好果,可作为我们的住所呢?』仙人回答:『这座山中到处都是福地,现在你所在之处正适合安居,你带著妻子来到山中是想来这儿修行吗?』在一旁的妃子曼坻就说:『请问仙人,您在此处学道多长时间了?』阿私陀仙说:『已经四、五百年了。』曼坻又问:『计著有人我法差别的人,要何时才能得道呢?即使能够长久的在这一座山中修行,那也不过是变成像树木无情一般罢了,必须得是不计著有人我差别的人,才能够得道啊!』阿私陀仙回答:『您所说的法,我实在是不懂。』太子又问:『您听说过须大拏这个人吗?』阿私陀仙说:『我听过好几次了,但是未曾见过他。』太子说:『我正是太子须大拏。』仙人问:『那么您来此处要求何事呢?』太子回答:『我要求证大乘佛法——无上正等正觉之道。』仙人说:『像太子您这样子累积了不起的功德,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间不会太久了!我发愿当太子您成佛时,我要作您门下神足第一的弟子。』道人就指示太子所在之处,让太子一家四口在那儿定居下来。

太子效法阿私陀仙,留长了头发,把头发编起来;以泉水、瓜果为饮食,拾取木柴为燃料;搭起了小草屋居住下来了,他为妻子与子女也搭起了草屋,总共搭了三座草屋。男孩七岁,叫作耶利,穿著草衣,随著太子一同进出工作;女孩六岁,叫作罽拏延,穿著鹿皮的衣服,跟在母亲的身边,山中的飞禽走兽,都喜欢来和他们作伴。

太子在此居住的第二天,山中本来无水的池子都冒出了泉水,枯树长出了绿叶、香花,毒虫、猛兽也都消失不见了,留下来的野兽都改吃草食,各种果树自然茂盛,百鸟嘤唱无间。曼坻夫人的工作是采集野果侍养全家人,两个孩子也很懂事,不会缠著父母,自己在水边和那些小鸟、野兽一同嬉戏,甚至与野兽一同共眠。有一次,儿子耶利骑在狮子背上玩,狮子一跳,耶利就摔到地上,脸上流出血来,旁边的猕猴就拿了树叶为耶利擦血,还带著耶利到水边去清洗;太子坐在远处看见了,感叹地说:『禽兽也有如此的慈悲心啊!』

此时鸠留国,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名叫筹秋,四十岁才娶了老婆。一般在印度的风俗,十多岁就娶妻生子;筹秋的血缘虽然是最上等的婆罗门种姓,但是却因为贫穷、怪异,所以到了四十岁才娶妻。在南传的经本上说到,是因为有一位老婆罗门,向筹秋借了一些东西,筹秋借机去要求,所以对方还不出来,于是筹秋就强占对方的女儿为妻;代表筹秋这个人的性格、他的外型与社会难以兼容,可是他所娶的妻子,容貌却是大为的美丽皎好。这一位筹秋婆罗门,有十二种丑陋之处,是出了名的大丑人。譬如,第一,他的皮肤深黑如漆,第二,脸上有三个大肉瘤,第三,鼻子是完全的扁塌,第四,两眼是青绿色的,第五,脸上都是皱纹,第六,嘴巴始终张开合不拢,第七,说话口吃、讲不清楚,第八,肚子很大而臗骨突出来,第九,脚型丑、青筋缠绕;还有呢,头顶是大秃头,以及他的外型就像饿鬼一样,让人厌恶与恐怖。连新嫁进来的妻子,都讨厌看见他,口中诅咒著:要筹秋赶快死吧!有一次,他的妻子去井边打水,遇到一群村里的年轻人,大家嘲笑著她丈夫筹秋的怪样子;他们笑著说:『美女!你长得如此的美丽端正,怎么会嫁给那种人当老婆呢?』妻子回答:『那位老鬼,头上秃顶还长白毛,就像是树上附著著霜一样,我早上、晚上都在诅咒著他,早点快死吧!无奈他就是不死啊!』筹秋的妻子边走边想,悲从中来,哭泣地走回家。

到家以后就对筹秋说:『我刚才去打水,结果有一票年轻人,他们一起取笑我;你赶快去想办法给我找一个仆人、或婢女来侍奉,如果我有奴婢的话,就不用自己去打水,人家也就不会嘲笑我了。』筹秋回答:『像我这么的贫穷,去哪里找奴婢呢?』妻子说:『如果你不帮我找一个奴婢的话,我就要离开你,再也不和你居住在一起。这样子吧!我听说太子须大拏因为布施得太多了,被他的父亲流放到檀特山中,他有一对儿子、女儿,你可以向他去乞索那一对孩子来。』筹秋回答:『檀特山距离这儿有六千多里,我又不会走山路,我要怎么去跟他要呢?』妻子回答:『你如果不去找奴婢给我,我就割颈自杀,死给你看!』筹秋回答:『我的娇妻啊!我宁可自己死了,也舍不得你死啊!这样子吧!你给我一些资粮、路费,我才能够启程前往。』妻子骂他:『你马上给我去!没有东西给你。』筹秋只好自己准备了一些资粮、路费,然后就动身前往。

于是,筹秋就走著、走著到了叶波国王宫门口,他问守门人说:『请问太子现在在哪里呢?』守门人听到了,就入内请示国王:『外面有人问太子在哪儿?』国王听到了,勾起了心事,生气地说:『就是这些人害得我不得不流放我儿子,现在他们竟然还敢来。』国王自言自语地说:『真是太可恶了!这就好像是把火烧起来了,还把木材给加进去,让火变得更大了;现在我心头的火就是如此,结果这个人还敢来问我,真是气死我了!』

筹秋婆罗门就对国王说:『听说太子布施之名遍传十方,上至天上、下到黄泉;而且呢,太子布施不逆人意,所以我从远方来,要向太子要求布施。』国王说:『现在太子居住在深山,甚为大贫穷,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。』筹秋说:『虽然太子没有东西了,可是我还是想要见他。』国王没办法,就派人指点他路径。

筹秋婆罗门走到了檀特山边,遇到了大河过不去,于是他心中就忆念著太子,结果瞬时河水内又升起了山脉,让他能够走过去。入山之后,他遇到一位猎人,就问:『您常常在山中,请问你知不知道须大拏太子现在在哪儿呢?』猎人知道太子就是因为布施给这些贪得无厌的婆罗门,才会被流放到此处,所以猎人一听之下,就把筹秋抓起来绑在树上,狠狠地打一顿;打到伤痕累累,生气地说:『我要用箭射穿你的肚子,吃你的肉、喝你的血,你还敢来问太子住在哪边?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?』这时候,筹秋挨了一顿打,只好说谎:『是国王太想念太子了,所以要我来找太子回宫。』猎人一听,赶快放了他,并且抱歉地说:『啊!我不知道原来是这样子的,真是抱歉了!』于是就指点了方向,筹秋就找到了太子。

太子远远地看到婆罗门来了,甚为欢喜地迎接礼敬,客气地问候他:『先生,您从哪儿来呢?这一路辛苦了,疲累吗?你为什么要找我呢?』筹秋说:『我从很遥远的地方来,现在全身又是酸痛,又是饥渴。』于是太子赶快请婆罗门入屋内坐,拿出了瓜果、净水招待他。筹秋吃饱后就说:『我是鸠留国的人,久闻太子布施的美名,而我是一个大大贫穷的人,现在想向您乞讨东西啊!』太子回答:『您想要的东西,我没有办法给,因为我所有一切的财产都给人了,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您了。』筹秋说:『如果你没有东西,那就把你一双儿女给我,侍奉我、让我养老。』筹秋三次提出要太子的儿女。

太子说:『您从远方来向我索讨我的儿女,我怎么能不答应你呢?』这个时候,两个小孩正在游玩,太子把他们叫过来说:『这位是婆罗门,他是从远方而来的,要来索求你们;我已经答应他了,你们就随他去吧!』孩子们看到筹秋的长相,非常的害怕、恐怖,一起钻到父亲的腋下,流泪地说:『爸爸!我们看过很多婆罗门,没有这样长相丑陋的;他不是婆罗门,是鬼呀!妈妈出去采野菜还没有回来,爸爸把我们送给鬼吃,我们一定会死的;待会妈妈回来了,如果看不见我们,一定会像母牛找不到小牛那样,难过地啼哭号叫的。』太子说:『我已经答应人家了,不能后悔。他是婆罗门,不是鬼,不会吃你们的,你们就跟著他走吧!』这时筹秋说:『我想带他们走,虽然你好意布施给我,但是如果待会儿,他们的妈妈回来了,恐怕他妈妈不愿意,你们又要后悔了。』太子回答:『我从出生以来所行的布施,从来没有后悔过。』太子就依著礼俗,为婆罗门行洗手礼,亲自牵著一双儿女交给婆罗门。

此时,大地为之震动,两个孩子不肯离去,跪在太子的面前说:『爸爸!我们宿命有何罪过因缘,今天要承受这样的苦痛。身为王族血脉,却要去作人家的奴婢,现在我们向爸爸忏悔过失;以忏悔的缘故,能够灭罪而生福,生生世世,不再遭遇这样的境界啊!』太子对儿女说:『天下的恩爱,终有别离的一天,三界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,一切都保不住啊!等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,自然会来度化你们,离开三界之苦。』两个孩子说:『爸爸!请为我们向母亲辞行,此后永远相隔,再也无法相见了!我们过去造了宿业,今天要承受这样子的苦果;母亲失去了我们,一定会甚为忧愁苦恼啊!』

此时筹秋说:『我年纪大了又瘦弱,恐怕待会儿两个小孩就会弃我逃跑去找妈妈了,到时候我一个老人,又该怎么办呢?不如这样子吧!你把他们绑起来,绑好以后再交给我。』太子就抓著孩子的手,让筹秋拿绳子绑住两个孩子;绳头抓在筹秋的手上,孩子们不肯跟婆罗门走,筹秋就用拳捶打,用鞭子抽打,直到孩子的血流出来,一直流到地上。太子看见了,流下了眼泪,泪水滴了下来,大地因此沸腾了起来。太子与山上的野兽们陪著、走著,送两个孩子离开直到再也看不见;野兽们跟著太子走回去,走到平时孩子嬉戏的地方,野兽们终于哭嚎呼叫而倒在地上无法起身。

此时,筹秋拉著绳头带著孩子离去;中途,小孩用身上的绳子缠绕著树,不肯离开要等妈妈来,筹秋便鞭打他们,鞭打到全身脓烂。孩子说:『不要再打了!我自己会走。』两个小孩抬头仰天大声地呼喊:『山神啊!树神啊!您可怜可怜我们吧!我们要远去做人家的奴婢了,可是我们还没有向妈妈告别,请你们告诉妈妈,让妈妈不要采果实,赶快来和我们相见吧!』这个时候,曼坻忽然左脚发痒,右眼皮跳动,两乳间流出乳汁。她想,我从来没有这样子,还是赶快回去看儿子、女儿吧!可别发生了什么事故。

于是,她停止了采水果,急急忙忙地跑回去。当时忉利天的第二位帝释天主,知道太子将儿女布施出去的大行,担心曼坻会阻止了太子的菩萨行,所以天主便化现为一只狮子当在路中间,挡住曼坻。曼坻对狮子说:『你是万兽之王,我是人间国王之女,我们住在同一个山中,希望您能稍稍地避让,让我过去;我有两个孩子年纪都还小,从今天早上开始,他们都还没有吃饭,在等我回家带食物喂他们。』狮子就等到筹秋婆罗门已经离开了,才起来让道让曼坻过去。

曼坻回家后,只看见太子独自一人坐著,没看见儿女;走到其他的草屋中,也看不到;再走到孩子平时游戏的水池边,还是没看到,只见到那一些平常和孩子玩耍的飞禽、走兽、狮子、猕猴,都在曼坻的面前嚎叫乱撞;平日孩子游玩的池子,竟然干枯没水了。曼坻赶快回到太子面前,问太子:『两个孩子在哪边呢?』太子不说话,曼坻又问:『平常儿女看到我拿水果回来,都会向我跑过来,他们会在地上不停地跳跃,喊著:「妈妈回来了!」他们会坐在我的腿上,看到身上有尘土会帮我拂去。怎么今天没有看到孩子,看不见孩子向我跑过来,你是把孩子给了谁了吗?看不见孩子,我的心肝好似破碎了,请你赶快告诉我吧!不要让我疯狂了。』就像这样子,曼坻再三、再四地恳求太子。

太子只好说:『鸠留国有一个婆罗门来了,他向我乞讨儿子、女儿,所以我就把孩子给他了。』曼坻听到太子这样子说,心中大大地激动,如同泰山崩塌,忍不住大声啼哭不止。太子说:『不要再哭了!你听我说:「你还记得过去世在提和竭罗佛时代的往事吗?当时我是一位婆罗门的儿子,叫作鞞多卫;而你是另一位婆罗门的女儿,叫作须陀罗。有一次,你拿了七枝莲花要卖,我要买下来供佛,结果你卖给我五枝,剩下的两枝,你托我代为拿去供佛,并且发愿说:愿生生世世做我的妻子,不论顺境、逆境都不相离。当时我就很慎重地告诉你:如果你要做我的妻子,那就要依随著我的意愿去行布施;除了不拿自己的父母去布施,一切皆不逆对方的意思而行布施。不管要布施什么,都要随著我的意愿,当时你也答应了说好,现在我把儿女布施出去,你怎么乱我布施的道心呢?」』此时曼坻忽然忆念起过去世的种种,心开意解,于是随顺了太子的意愿。

此时,帝释天主看到了太子如此的布施,就决定要下降人间试试太子,想知道太子的心意。天主化现为另一个婆罗门,也像筹秋一样有十二种的丑态,此时到了太子的面前说:『我常常听闻太子您喜好布施,随著人家的要求,不违逆人意,因此我来到这边,希望能向太子乞求您布施出您的妻子给我。』太子回答:『善哉!你可以得到我的妻子。』曼坻马上就对太子说:『您将我给了别人,以后谁来服侍太子您呢!』太子回答:『如果我现在不将你布施出去,如何能够成就圆满的布施波罗蜜呢?』于是,太子一样用净水清洗婆罗门的手,然后牵著曼坻的手,把曼坻交给婆罗门了。

所以,帝释天知道了太子的心,是真正行大布施者,并没有生起一丝丝后悔的心;此时诸天忍不住赞叹、歌颂太子的大行,天地为之大震动。这个时候,婆罗门就带著曼坻离开向前走了七步,转身又将曼坻交回给太子,并且交代说:『不要再给别人哦!』太子问:『您为何不要她呢?难道她有什么不好吗?在所有的妇人之中,这位曼坻是最好的,她的出身是现在国王的女儿;而且那一位国王,只有她一个女儿。曼坻她之前选择了我作配偶,这就好像飞蛾扑火一样的,虽然在这边饮食非常的粗恶,但是她总是不嫌弃,她的所作勤劳、精实;她的面容端正、美丽。您今天带她走,我的心是生起欢喜的。』此时,婆罗门说:『我不是婆罗门,我是帝释天子,特别来此处测试您。您到底有什么愿望呢?我可以去完成。』此时,婆罗门就回复了端正殊胜美妙的帝释天身。

曼坻看见了就立即顶礼,向帝释天许了三个愿望:第一,希望筹秋婆罗门能将我的儿女卖回到我的国家,第二,愿我的儿女们不受饥饿、口渴之苦,

第三,愿我与太子能早日返回自己的国家。帝释天答应她说:『如您所愿!』太子则发愿:『愿一切众生皆能得到解脱,不再受生老病死之苦。』天王回答:『您的无上大愿真是了不起啊!如果今天您要的是上生天界作日月之王,或者是在世间能当帝王,或者是要延续寿命,我都能满您的愿;可是您所发的愿,是三界之中最尊贵的愿,这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及。』于是太子说:『那么就让我祈愿:让我能得到大财富又能够继续地布施胜过从前;还要发愿:父王与诸大臣们都想著要见到我。』天王回答:『那就必定满你的愿!』一瞬间天王就消失不见了。
筹秋婆罗门从太子须大拏那边要到了男孩与女孩,在南传的《大藏经》里面,写到男孩与女孩因为不愿意离开父母,所以不断地逃跑;而每一次都被筹秋抓回去,每抓一次筹秋就对他们施以严刑,打到两个孩子身上遍身是伤、遍身脓血。

筹秋婆罗门带著这一对男孩、女孩回家了,家中的妻子却反而骂他说:』你怎么忍心带著这两个男、女孩回来呢?这一对孩儿可是国王家的血脉,结果你竟然这么没有仁慈之心,把他们打到全身都长满了烂疮,整个身上都流著脓血。你赶快去街上把他们两个卖掉,另外再买奴仆来侍奉我吧!』于是筹秋就听老婆的话,到市场要卖掉这两个小孩。

此时,帝释天已经先到市场上去散布说:』这两个孩子出身高贵,平民老百姓当中没有人有能力,买下他们会有麻烦的。』所以市场上就没有人想买。孩子们肚子饿了、口渴了,帝释天就使用神通让两个孩子都能够吃饱喝足。接下来,天王再使用神通跑去叶波国,让国中的诸大臣、人民都知道太子的子女—国王的孙子、孙女—现在正在邻国的市场上贩卖;使得叶波国全国人民为之悲伤。所以,诸大臣、民众就去到该处问筹秋说:』你从哪儿得到这一对童男、童女的?』筹秋说:』这是我自己去乞讨得到的,你问我干嘛!』大臣说:』因为你之前跑到我们叶波国来,所以我有义务要问清楚。』于是大臣们想要夺回这一对孩童。

其中有年长大臣就阻止说:』这对小孩是太子布施的大心,如果我们就这样子抢回来,不正是违背了太子的本意吗?不如我们去报告国王,国王一定会派人赎回他们的。』于是,诸大臣、人民就回去报告国王:』大王啊!您的两位王孙现在正在被婆罗门带在街上贩卖。』国王听到后大为惊讶!立刻就叫人让筹秋婆罗门带著孩童入宫晋见。

国王与夫人以及后宫的女侍、大臣们,远远地看到这一对孩子来了,忍不住都哽咽了起来。国王就问筹秋:』你怎么得到这一对孩童的?』婆罗门说:』这是我向太子乞讨得到的。』国王呼唤孙子、孙女,要抱抱他们;两个孩子哭了起来,不肯给爷爷抱。国王问筹秋:』这两个孩子,你要卖多少钱。』筹秋还没有讲话,孩子们就抢著说:』男孩价值银钱一千,外加公牛一百头;女孩价值金钱两千,外加母牛两百头。』国王就觉得奇怪问:』一般人都对男孩特别地珍重,为什么现在男孩的价钱低,反而女孩的价钱高呢?』小孙子就回答:』爷爷!你看你的后宫有许多的侍女,她们和你没有亲戚关系,但是虽然她们出身卑微,因为担任您的侍女,得到您的喜欢,就可以得到尊贵的待遇,穿的是绫罗绸缎,吃的是百味美食;可是爷爷你只有一个儿子,却把他放逐到深山之中,自己却每天和彩女们共相娱乐,一点都没有思念儿子的心,所以可以知道啦!男孩卑贱、女孩值钱。』

国王听完了孙子说的话,心中又感慨、又悲伤,流下了眼泪说:』是爷爷对不起你们!你们为什么不让我抱抱你们呢?是因为怕我吗?还是害怕筹秋婆罗门呢?』孩子说:』我们不敢埋怨爷爷,我们也不怕筹秋。过去我们是您的孙子,现在却是人家的奴婢,哪有别人的奴婢却让国王抱的道理呢?因此我们不敢让您抱。』国王听了之后,更加地悲伤,立刻就给予筹秋要求的价格;然后呼唤孙子、孙女,这个时候小孩子才肯让爷爷抱。

国王高兴地抱著孙子、孙女,用手轻轻地抚摸小孩,问孩子说:』你们的爸爸在山中平常吃些什么饮食呢?穿著什么样的衣服呢?』孩子说:』我们吃瓜果野菜,穿著粗布的衣服,与百鸟野兽共娱乐,心中没有什么忧愁。』此时国王挥挥手要筹秋离开。孩子却说:』爷爷!这位筹秋婆罗门远路而来,又饿、又渴很痛苦,您就请他好好地吃一顿吧!』国王就问:』他这样子虐待你们,难道你们不生气吗?为什么还要为这种人索求饮食呢?』孩子们说:』我们的爸爸性好修道,没有财物可以布施,所以就把我们布施出去。筹秋婆罗门是我们的主人,我们还没有为他作奴仆以完成父亲的心意,现在我们不忍心、没有慈悲仁爱心而看到他在饥饿。我们的爸爸都不惜把我们布施出去,爷爷难道您舍不得一顿饭吗?』于是国王就下令给筹秋饮食;筹秋吃完了,欢天喜地的离开了。在南传藏经的记载则是:筹秋欢欢喜喜地吃了这一顿,结果吃太多了,因此当场肚子爆开撑死了。

国王就派了使者去迎回太子,使者进入檀特山边被河流阻挡过不去,于是心中就忆念著太子才能够渡河。使者向太子禀告:』请太子尽快归国,国王想念著太子啊!』太子回答:』父亲要我在山中十二年,现在还差一年;等到期满后,我就会回去。』使者回去如此禀告国王,国王就亲手写了一封信告诉太子:』你是有智慧的人,离开的时候能够安忍;同样的,现在也要能够安忍回来才是啊!难道是你的心中生起了瞋恚,而不愿意回来吗?你快回来吧!我需要你侍奉饮食起居。』于是使者赶快又带著信去到山中。

太子接到信后,先是向著地面行头面接足之礼,再右绕七匝才敢打开信阅读。山中的飞禽走兽听说太子要回家了,心中舍不得而蹦跳乱撞,发出了悲鸣不舍的声音;此时泉水也为之枯竭,禽兽们悲伤地忘了去饲育自己的幼儿,鸟儿呜呜地哀鸣,因为它们失去了太子啊!最后太子与曼坻穿戴整齐后,就跟著使者一起回家了。

敌国听说太子要回国了,派出大臣使者在路上迎接太子,将须檀延大白象送还给太子,将大白象用七宝装饰上金鞍还给太子,希望太子能够原谅他们;还用金盂盛著银子,银盂盛著金子,在路上等著太子,悔过道歉说:』过去因为愚痴的原因向您乞讨了须檀延,因为我们的缘故,太子您被流放到深山中;现在听到您回来了,我的心中甚为欢喜,现在特将大白象归还给您,并奉上少少的金银供养,希望您能收下,原谅我们,灭除我们的罪过啊!』太子回答:』就譬如有人准备了百味甘美的饮食供养别人;别人吃完后,又呕吐在地上,我们可以再去吃吗?我的布施也跟这个比喻一样,终究是不能再接受的。请您乘著白象赶快返回贵国吧!替我致谢贵国的国王,也麻烦您辛苦劬劳这么远还来慰问我。』于是使者只好返回敌国,把太子的心意告诉敌国的国王;也因为这样子,从此以后敌国怨家化敌为友。国王及全国的臣民都被太子感动了,于是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大愿,都愿意仿效太子广行布施波罗蜜。

太子回到了家乡,父王乘著大象出来迎接太子,太子向父亲头面顶礼,跟著父亲回到国中。国中人民莫不生起大欢喜,大家撒著花瓣、烧起好香,悬挂起宝幢、幡盖,用香水洒在地上,欢迎太子回国。太子入宫后,先到母亲的面前顶礼问候起居。国王决定取出了宝藏库藏交付给太子,于是太子更能恣意布施犹胜从前,也因为这样子布施不休而终于得成佛道。

最后佛告诉阿难:』就像这样子,我回忆起宿命本生所行的这一段布施。太子须大拏就是我释迦牟尼,当时的父王就是此世的父亲净饭王,当时的母亲就是此世的母亲摩耶夫人,当时的妃子曼坻就是现在的太子妃;至于檀特山中的那一位阿州陀仙人,就是现在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;当时帮助我的帝释天王,就是舍利弗;当时把筹秋狠打一顿的那个猎人则是阿难;当时太子的儿子耶利,也就是我现在的儿子罗候罗;当时的女儿罽拏延,是现在的阿罗汉莲华色比丘尼;当时的筹秋婆罗门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;当时筹秋的妻子,就是现在那位肚子里装著木盆诬陷于我的战遮女。我如此地勤苦修行无量无数劫,也如此地造作了无量无数劫的善业,所以今日得以成佛。你们应当拿著我的这一段故事,去向佛弟子解说,菩萨的布施波罗蜜就是如此地修行而圆满的。』

以上我们将北传经典的记录简单的为各位报告了。在南传的《大藏经》当中,有关这一段的本生,则是在小部的佛本生故事里面的最后一则,也就是菩萨以凡夫身修行的最后一世。释迦世尊用己身的实例,来教导我们菩萨在成佛前所历经的五十二个阶位——从初发心学佛,历经了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然后成为等觉菩萨;在等觉菩萨当中,百劫修相好直到最后一世;此世结束后,菩萨便上升兜率陀天,成为一生补处的妙觉菩萨了。妙觉菩萨就像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住于兜率天宫,化身无量,度化无量的有缘弟子;祂观察众弟子的因缘成熟的时候,祂便会下降人间受生,示现八相成道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成就圆满的佛陀,十号功德具足的大雄世尊,也就是佛、世尊、薄伽梵。

在这一段须大拏的本生中,我们可以看到 释迦世尊在因地示现凡夫外相修行的最后一世,也就是等觉大士的六度菩萨大行圆满之时,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中五十一个阶位的完成,所以可说非同小可。也因此南传的《大藏经》佛陀本生传记中,须大拏的本生不但列于最后一篇,同时也是篇幅最大的一篇,光是中文的译文就有四万多个字;这一段故事更是南传佛教地区,自古以来文学、戏剧等等所最常采用的题材,是当地人民从小听到大耳熟能详的故事。用 佛过去本生故事曲折离奇,来教导众生了解一位菩萨所应行、难行却又能行的菩萨大行。

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菩萨道无量世修行中,吾人与善知识,吾人与善眷属,甚至是吾人与恶友、恶眷属之间的深厚关系。菩萨道的成就是在众生的身上成就的,而不是说自己一个人躲到深山中就可以成就的;我们行道所依止的善知识,所相伴的伴侣们,甚至是扮演反派的怨敌们,这些种种都是在佛菩提道中,一世又一世,甚至是生生世世所永伴随著,就这样子在梦幻世间行幻梦的佛事。

这一段须大拏本生故事,文字的本身有尽有量,但背后代表的是无量无尽的。世尊无量功德的修习,是无尽智慧的实践,以我们无智无慧实在很难思议于一分!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