俱足众戒:对在家人而言,是指五戒及菩萨戒。 五戒之重要,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,所谓五戒为不杀、不盗、不淫(在家为不邪淫)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,后一种称为遮戒。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,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。酒能乱性,酒戒仅有佛教才有,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。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
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之菩萨及十地菩萨,称为大乘菩萨僧。四向为初果向、二果向、三果向、四果向、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(即辟支佛),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。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、有在家者。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,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。缘觉、辟支佛祇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者,初地
六度诠旨:是指菩萨修行六度,与四谛缘生不同;四谛是声闻法,而缘生为缘觉法。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。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与智慧。布施有财布施、无畏布施与法布施;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。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、没有恐怖。譬如刚下过雨,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,我们发起侧隐之心,将其捉回草丛
三福净业第二部份:「受持三皈,俱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 受持三皈:三皈依之前应先了解何谓三宝?三宝有何功德?三宝就是佛宝、法宝、僧宝。经上说三宝功德, 有一首偈:「十方薄伽梵,圆满修多罗,大乘菩萨僧,功德难思议」,这就是三宝功德。薄伽梵就是佛,不光这里有释迦世尊,也不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于十方无尽虚
《大寶積經》卷111:「 爾時淨信童女聞是法已歡喜踊躍,白佛言:「世尊!成熟幾法能轉女身?」 佛告童女:「成就八法當轉女身。何等為八?一者不嫉,二者不慳,三者不諂,四者不瞋,五者實語,六者不惡口,七者捨離貪欲,八者離諸邪見。童女!修此八法速轉女身。」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: 「不嫉妬他人, 離慳常樂法
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:要孝养父母、奉侍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。 一、孝养父母: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,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,如何布施?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。当然,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,这是可以的。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
十善业是身三业、意三业、口四业。身三业包括杀、盗、淫三种恶业。杀害众生,主要是指杀人。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笔钱财。而淫是专指出家,在家人是指邪淫(邪淫系指非人、非时、非处行淫)。 口四业指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有人或许会抗议:「动辄得咎,如何学佛?」譬如在卖东西,顾客说「你老是卖得比别人贵,这种货
好比说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使用镜子,我们都知道,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实在的。但是动物学家拿猴子来作实验,结果猴子看到镜子中的影像,其实那个影像是自己,它看到镜子中的影像,结果张牙舞爪,要跟镜子中的那个影像,好像要跟它打架。拿著香蕉的猴子看到镜子中那一只猴子手上拿著香蕉,它竟然把自己香蕉丢掉,要跟镜子中的那
问题: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,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,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念佛,但是弟子感觉这样的忏悔效果不好,有时都忘了是在拜忏还是在念佛,这样拜忏可以吗?弟子可不可以通过增加拜佛时间来忏悔?还是每天一定要通过拜忏来忏悔呢?拜忏之时应该如何观想呢?心里默念忏悔偈?还是要不断地提醒自己,以后坚决不再犯
问题一:『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,普愿灾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』请问这里所说的三障,是指事障、理障及性障吗?又性障与业障的主要差别在哪里呢? 答:这里所说的三障是指:烦恼障、所知障和业障。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,就会漏掉业障这一个法的障碍,而性障又属于烦恼障所含摄,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个障